本书是小林宪太郎的作品《刑法的归责》。具体内容为:第1部 刑法归责的基础理论,包括序章第1章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第2章 过失犯的违法性,第3章 过失犯的责任,终章。第2部 刑法归责的应用理论I 信赖原则与结果回避可能性,包括序章 两个最高裁判决,第1章 结果回避可能性,第2章 信赖原则,终章;II 被害人的自我保护义务与结果归责,包括序章,第1章 自我保护义务的存在与否,第2章 自我保护义务的范围,终章;III 论所谓胎儿性致死伤,包括第1章 熊本水俣病事件之后,第2章 实行行为(或者其侵害作用)之时作为客体的人现实存在这一要件的意义,第3章 结果归责理论与胎儿性致死伤;IV 被逼迫的被害人,包括序章,第1章 任意性的含义与界限,第2章 裁判例探讨,终章;V 所谓 法益相关错误 的意义和界限,包括序章,第1章 法益相关错误说,第2章 有
案例刑法研究(各论) (上下卷)(中国刑法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丛书)
本书以刑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结合阶层犯罪论的逻辑和理念,精选100个典型刑事判例,并对判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说理,对不同的学说进行梳理论证,注重建立刑法学说与案件处理之间的紧密关联。 本书致力于缩小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距离,注重客观性思考、体系性思考和功能性思考的同步推进,通过对我国司法机关实际处理的大量案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熔前沿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于一炉,为刑法研究者按照刑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相关问题指引研究方向。同时,为司法实务人员提供更严谨的分析思路,得出妥当判决结论,以改变判决依赖司法解释的现象,使司法实务人员树立罪刑法定、刑法谦抑、人权保障等基本理念,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
本书为日本当代著名刑法学者内藤谦教授有关刑法理论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梳理了目的行为论和法益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确了法益保护思想的重要性,重整了法益理论并支持了结果无价值论。这种梳理使战后日本刑法理论中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的脉络更为清晰,也使战后日本的刑法立法和代表性判例有迹可循。 第二编以日本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泷川幸辰和小野清一郎的论战为主线,在展现近代日本刑法理论中 学派之争 种种细节的同时,勾勒出了近代日本刑法理论的基本面向和理论框架。第三编在整体视角下对现代刑法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谱系式的分析明确了日本刑法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动向,为刑法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书作为当今日本刑法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是日本近现代刑法理论的真实侧
全书系统论述了作者所首创的目的行为论的基本构造,以阶层式体系为框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作者在犯罪论各领域的基本主张,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和新古典的刑法体系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为概念、不法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故意犯的不法概念、过失犯的不法概念、责任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责任与人格、可谴责性的要素。本书还收录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刑法体系研究》。
本书包括前言、上卷和下卷。上卷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 ,主要围绕1979年刑法典如何诞生来写,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刑法典诞生期间的多个立法稿本以及立法过程中的争议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分析。下卷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发展和完善 ,主要围绕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来写,内容包括1979年刑法典颁布后至1997年刑法典全面修订期间的多个单行刑法、立法稿本,以及1997年刑法典修订之后的1个单行刑法和8个刑法修正案、9个刑法立法解释,对刑法典每个条文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并对条文在立法过程中的相关争议问题进行了介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写作体例与刑法典体系保持一致,上、下两卷分别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展开,对刑法典逐条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剖析。本书既是一本学习刑法的工具书,又是
一、内容全面增新扩充?本书含《刑法修正案(十二)》内容,增补了第十六版出版以来至今发布的司法解释?? 全面收录包括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在内的案例内容,扩容20多万字。 ???精准细化梳理、层次分明展现:「刑法修订」「相关法规」「立法解释」「立案标准」「司法解释」「会议纪要」「指导案例」「 公报案例」「 典型案例」「量刑指导」二、全新升级软精装版本为充分关照读者频繁翻阅使用的需求,本版全新升级软精装版本,精巧美观耐用。 三、5重索引便捷查阅 类型化标注梳理文件强大的检索查阅功能:本书支持5重检索方式:「目录检索」、「词条检索」、「页边检索」、「页眉检索」、「名录检索」各类文件 加层次分明:本书在每一法条下依次类型化标注:「刑法修订」「相关法规」「立法解释」「立案标准」「司法解
《刑法学(第六版)》在尽量吸收刑法学界新研究成果及新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从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角度,围绕着刑法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刑法前沿问题,阐述了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以及基本原理。全书上下两册,分为绪论、犯罪论、刑罚概论、罪刑各论四编。
松泽伸教授的《机能主义刑法学理论 丹麦刑法学思想》尝试参考丹麦的机能主义、经验主义刑法学,思考日本的刑法学,构建新机能主义刑法学方法论。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 丹麦刑法及其机能主义 为题,概观丹麦法学的基础,介绍丹麦刑法学的情况。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概括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构成,机能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概念以及迄今为止丹麦刑法学的研究状况。其次,介绍丹麦刑法与刑事司法的发展。最后,论述丹麦刑法的解释论与法政策,明确丹麦刑法学的基本构造与特色以及刑法学政策的特点。第二部分以 新机能主义刑法学的构想 为题,借鉴丹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与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进行比较的同时,探讨丹麦机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日本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回顾一直以来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发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
《刑法分则课》以问答的形式,详细解读刑法分则中的重点常见罪名,从罪名的设立、犯罪构成、既未遂、罪刑配置、竞合与数罪并罚等方面对罪名进行拆解,从实际典型案例的分析中探求司法适用的标准。《刑法分则课》既是对刑法条文、罪名的梳理,又是对整个刑法体系的考量和思辨,不只重在使法科学生、司法工作者理解刑法罪名实质,更在于培养他们面对刑事问题的说理与解释能力,提升刑事司法适用的思维能力。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第三版)是一部根据作者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学术著作,其突出特色是高深的刑法理论与具体的实务应用相结合。全书以 讲 的编写体例,采用口语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动、平易之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深奥的刑法学原理,完整地再现了课堂的教学实况,能使读者对中国刑法学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同时将囿于课堂时间限制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论和个人研究成果予以补充,使其体系与论述更趋完备。 本书既能满足法学专业本科生、刑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也适合相关学科以及大众读者阅读。本书既是作者对自己三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期望更多对刑法学研究有兴趣者借由本书之助,能有所得。
本书立足于司法实务,综合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三个维度,分章阐述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第二、第三、第四章对犯罪客观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为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通关走私 绕关走私 。各个具体走私罪名区别在于犯罪对象,通过专设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一章,一方面从整体上论证走私犯罪对象的内涵、类型以及不同对象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也分析不同走私对象及其数额各自的认定思路。而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是司法实践中两种基本走私方式,二者在走私手法、案件特征、证据结构、事实认定思路、常见疑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各自特征。区分以上两种走私方式并进行分别研究,更贴近司法实务。在具体分析时,既探讨二者个性问题,如通关走私中常见的单位犯罪、绕关走私中疑难的财物处置;也探讨共性问题
本书是关于侦查讯问的一本经典名著,在学界和事务部门拥有极高的声誉,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本次翻译出版的是该著作的第五版,这一版在体系上更加系统、完整,在内容上也有大量更新。
本书为日本当代著名刑法学者大谷实教授有关刑法总则的最新见解,被誉为 值得信赖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刑法教材 。 本书基于正在发生巨变的日本刑事立法以及学说,以刑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法益,而且是通过防止法益侵害,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见解为基本立场,对日本刑法学说中相关见解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说明。这种见解,将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基础的社会相当性作为解释刑法的重要参照,并将其贯彻到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当中,试图整合当代日本刑法学中由来已久的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本书作为日本当今最为流行的刑法体系书之一,代表了日本当今刑法学通说所能达到的高度,读者可以将其与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其他日本学者的教材对比阅读,从而对日本刑法总论的研究现状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
本书以专题为经线,以问题为纬线,较好地将案例分析和理论叙述相结合,完整地呈现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一书是刑法案例类著作的升级版,对于直观和生动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修订,针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指导案例。
本书为 刑法新青年 系列作品,是2022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十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北大法宝学堂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被害人自陷风险、故意的体系地位和认定标准、过失犯中风险升高理论、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追诉时效的溯及力、量刑自由裁量权、功能主义刑法、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的界分、安全生产犯罪、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等十个刑法分则适用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书之前的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均为青年刑法学者,主持人和与谈人则邀请期刊编辑、资深教授、青年学者和律师共同参与,集合了更多国内刑法学者中的强劲、精锐力量,继续寻求最前沿的刑法理论研究与最迫切的刑法实践需求的结合,妥善回答当代中国的刑法问题,
财产犯罪是指侵犯他人财产或具体财产价值的犯罪。这一术语可从广义和狭义上予以使用,取决于财产损失的出现是否属于相关犯罪类别的刑事处罚条件(比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背信罪),抑或只是构成要件行为通常的伴随结果,而非其必然后果。后者涉及财物犯罪,相较于狭义的财产犯罪,财物犯罪特点首先体现在,其(比如盗窃罪和毁损财物罪)亦将经济上无价值之物纳入保护范围(例如偷走情书、撕毁他人纪念照片等)。在本书第43版中,扬 舒尔(Jan Schuhr)对第1条、第24条以及第13条至第21条做出了修订。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 实质刑法系列)
规范刑法学(第五版)(上下册)(刑法学文丛)
本书紧扣中办、国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聚焦干部履职尤其是廉洁从政、预防职务犯罪密切相关的问题,系统讲解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法、政务处分法这4部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过程、知识要点和重要实践问题,每一讲最后都附有典型案例剖析,以案释法、以案明纪,帮助各级干部深刻把握罪刑法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立法原则,从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绝不触碰法律红线。
沈家本所著的《历代刑法考》是中国近代法史学的奠基著作。自问世一百年来,被公认为了解中华法系的书。本书在编目上充分考虑法律内容上的归整,避免有关刑事法律的内容与律令篇章混杂排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入与刑事法律有关联的篇章,《历代刑法考(下)》辑入传统律令。经过重新编排的上下两卷,内容各有倚重,分类明了。如果从法学意义上讲,“历代刑法考”的内容集中于上卷;其他,律令通考、典型朝代的律令,汉、唐、明律令制度均编入下卷。编目的重新归整,还考虑到法律不同专业读者的阅览偏好。学习研究刑法者,建议精读上卷,研习中国法律史者,可读下卷。方便各类法科读者查阅,是本次出版的简化字横排本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