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它轻则剥夺人之财产、自由,重则危及生命,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可怕的惩罚措施缘何而生?为何存于人类社会?它经历了怎样三种发展阶段?带着这些疑问,本书试图向大家展现刑罚的历史……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刑法工具主义思想影响下,刑法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政治的考量、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因而所谓刑法知识完全混同于政治常识和意识形态教条,刑法知识的学术化完全无从谈起。刑法知识的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政治对刑法学的一种侵蚀,有损于学术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纯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刑法知识面临着去意识形态化的迫切性,从而实现对刑法学术的最终回归。
犯罪过失作为过失犯罪的主观侧面,一直是过失犯罪研究的重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犯罪过失的独特内容,但诸多问题尚未妥善解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犯罪过失理论研究:基于心理本体的三维建构》在厘清犯罪过失概念的基础上,基于其心理结构进行犯罪过失的理论构造,并探讨其在犯罪论中的体系性归属,力求建立科学、完整的犯罪过失理论。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它轻则剥夺人之财产、自由,重则危及生命,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可怕的惩罚措施缘何而生?为何存于人类社会?它经历了怎样三种发展阶段?带着这些疑问,本书试图向大家展现刑罚的历史……
刑法解释是沟通纸面上的刑法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刑法解释学是刑法学的本体。近年来,我国围绕刑法解释出版了大量的著述,对丰富刑法解释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微观层面,对具体刑法解释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困境,即无论刑法解释的技术、方法是如何、细致,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件与刑法条文之间的衔接,却总是存在的困难。综合研究表明,对于任何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应跳出孤立的这一学科本身,而应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展开研究,因此交叉研究的意义凸显。法律,包括刑法在内,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奠基于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法学研究脱离社会文化本身的研究将会是空洞的,也正是基于此,各部门法学的学者逐步重视对部门法的社会学将社会文化的、合理成分,从刑法解释学的角度逐步纳入刑法的
《中外刑法比较专论》对中外60个国家和地区的刑法总则体系和具体制度列为21个专题进行比较,并对刑法分则体系、侵害债权的一些犯罪和背信、暴利、贿赂、重婚等犯罪列为10个专题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刑法在此范围内尚存在着不少需要加以完善之处,需要补充相应的内容或者对现行规定加以修订。
《共犯理论的展开》是日本共犯理论的一代宗师西田典之教授的力作,本书囊括了西田典之教授自1969年至2005年共36年间写作的关于共犯的论文,涉及共犯理论的各个方面,如共犯的基础理论、正犯与共犯——共犯的构成要件、因果共犯论的界限——共犯处罚的限定性、共犯的故意等。
《监狱信息化导论》作为2005年司法部法学研究部级课题“21世纪监狱管理创新丛书”进行创新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构建科学的监狱信息化理论体系,而且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监狱信息化建设新发展,实现江苏监狱工作的新跨越。 《监狱信息化导论》是在吸收现代信息化理论、现代管理学、法学、监狱学等学科理论,并对监狱信息化建设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升华为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监狱信息化的内涵、路径、运用领域、发展走向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理论阐述分析、逻辑推理,构建监狱信息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借鉴我国一些省份现有的监狱应用系统和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实证分析,构建监狱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研究成果上,力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做到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理
本书分为四章内容,大体上是沿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具体而言,首先,在章“刑法目的的现代性问题”中,提出了本书的中心问题,即刑法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解决个体保护与社会保护之间的冲突?并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在第二章“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体及其刑法保护”与第三章“关系实在的内在价值及其刑法实现”中,本书具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认为这种对立化解于一种关系实在之中。其中,第二章指出了这种关系实在的本体构造,正是这种关系构造消解了个体与社会的抽象实体,进而化解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另外,对于刑法应该如何保护这种关系实在作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主要是对这一关系实在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即商谈理性与内在社群主义做了交代,价值也确保了刑法对于个体与社会的
本书在写作风格上是独具特色的:它不像一般论著的写法,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悲情的抒发,机智的点评,不仅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而且引人入胜,去除了学术著作所天生具有的枯燥。本书中所展示的学术立场、学术胆识,都有其过人的独到之处。我认为,作者刑法学术思想的形成,并不是逻辑演绎的结果,也不能说受了我的多少影响,而恰恰是司法的严峻现实的当头棒喝使他猛然觉醒。先觉,当然也就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精神上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哀痛。我从字里行间能够读懂这种痛苦……本书将在我国刑法学史上占据一个独特位置。
本书所收入的论文涉及客观归责、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排除事由等刑法总则的理论问题,在分则方面,则主要涉及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其中既有在我国法律体系下的研究,也有对德国刑法问题的剖析。所涉及的问题虽然较多,但是在解决方案上大体都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