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为全世界所共知,如何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蔓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9·11事件掀起了全球的反恐高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反恐路径选择上走向了,一度将恐怖主义行为定性为“亚战争”行为乃至“战争”行为,并采取战争的手段来加以遏制。随着本·拉登被击毙,世界“反恐”运动似乎重新回归正常的轨道,人民开始反思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理性途径。其实,无论恐怖主义行为有多么的猖獗,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一种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因而从刑法的角度对其定罪量刑是遏制恐怖主义行为最主要的途径。当然,现有的刑法体系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明显存在缺陷,不足以有效地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泛滥,因而对刑法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课题将以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对司法实践中一些涉烟犯罪案件的分析、判解,对涉烟犯罪的基本构成、处罚进行探讨,厘清打击涉烟犯罪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同时鉴于涉烟犯罪的特殊性,本研究课题还专辟两章对涉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涉烟犯罪案件的证据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提高办案人员的涉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意识和证据意识。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涉烟犯罪的实务部门提供一些指导,而不是为了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用一些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论证了压力—反应模式对研究农民犯罪的适用性,构建了农民犯罪成因分析的理论框架,系统探讨了农民犯罪的发生机理和深层原因,得出了经济压力是农民犯罪主要驱动力的基本判断;分析了农民经济压力的来源、特征以及经济压力下农民生存的困境;剖析了经济压力传递、承纳过程,归纳出农民应对压力的基本方式,阐明了诱惑农民犯罪的社会与个人因素;构建了农民犯罪的成本收益模型,揭示了农民犯罪经济决策的过程;形成了预防农民犯罪的制度创新设计,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思路与对策。《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运用压力—反应模式解释我国现阶段农民犯罪发生机理和原因,提出了通过阻断经济压力传导链预防农民犯罪的观点,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罪犯感化的理论新著。全面论述了情感与罪犯感化的一般概念、罪犯感化的理沦依据、特征、本质、结构、价值、理念等罪犯感化基础理论问题,同时从罪犯感化实践运作的角度,论述了罪犯感化的主体、内在过程、内容、方法和艺术等问题。 该书重在“新”字上做文章,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努力于基础理论创新,着力于实践运作创新,致力于建构新的研究体系。 本书既可以对监狱干警提高专业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出色完成罪犯改造、感化任务产生积极作用.同时适合社区矫正、劳动教养、失足青少年工作者和政法院校的师生,法学、监狱学研究部门的同志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