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为了两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一,收纳一个集册来庆祝一个独特机构的百年华诞;其二,首次集成一个标准的有关少年法院及少年司法的参考著作,以其中现代发达国家少年法院遇到的丰富多样的话题及视角,用之于教育培养有关的市民、法学学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员。我们怀着宏大雄心:力图集合一批该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激励他们清晰易懂地描绘少年司法的目标以及其中重大问题的应对,并通过对少年法院第一个世纪实践的阐明来照亮其第二个世纪实践的前程。集合这样一部卷册是否可行? 在约翰.D.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及一批优秀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参与下,此冒险于1998年启动。这本集册便是其成果,它不仅是个人才智的典范之作,还是一大群学者的协作之功,为广大读者制作了一部浅显易懂的艺术级的精要之作。
本书对不纯正不作为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资料鲜活翔实,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说理透彻,思辩色彩浓郁,逻辑性强,富有文采,是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勇攀高峰的学术勇气。本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改进我国的刑法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有关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案件的刑事司法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由刘灿华和杨建军编著的《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第五分册)》紧密结合刑事办案工作实际,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罪案无一遗漏地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解释。对办案中涉及的关于立案标准、认定罪名、罪与非罪的区别、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重罪轻、证据范围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逻辑清晰,语言流畅,针对性强,有利于办案时参考。
本书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不仅吸收了外犯罪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而且针对世界各国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我国犯罪治理的实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遵循了我国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把全书分为五编:犯罪学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和犯罪类型论。犯罪学导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犯罪现象论主要介绍了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被害和被害人及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原因系统、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容易导致犯罪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对策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对策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犯罪人预防、犯罪情境预防及被害预防的内容;犯罪类型论主要介绍了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
社会的需要、科学的繁荣、犯罪的特质,促成了犯罪学的崛起。 犯罪学是从整体上、全方位地研究犯罪之产生原因、运行表现和防治措施的学问。犯罪学任务是认识犯罪,控制犯罪。通俗地说,犯罪学的使命是认识至假至恶习至丑,塑造至真至善至美。 犯罪学博大精深,编著《犯罪学大百科全书》这种前人尚未涉足的鸿文巨著,绝非一人能为,一日能为,一写能为,需要众多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苦心求索,皓首穷经,学染风采。华东政法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愿与外的学术巨匠一起共图大事,共成林业。
“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救济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关键性环节。本书以刑事侦查为基点,探讨了以犯罪嫌疑人权力救济为核心的权利保障问题。内容涉及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属性、功能、正当性根据、权利救济的内容、权利救济的方式,并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在研究视角上,除了从刑事诉讼领域和法领域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问题进行探讨外,还把这一问题放在宪法层面和全球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以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问题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
本书系统阐述了在刑事司法背景下开展罪犯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咨询的全过程、实用可行的咨询方法,并对男犯女犯的性别差异、各种类型罪犯的咨询以及态罪犯的治疗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还讨论了罪犯心理咨询的有效性问题。 本书特点是: 系统全面,对罪犯心理咨询所涉及的问题做了全面的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把咨询理论与刑事司法背景下的罪犯心理咨询紧密联系起来; 便于学习掌握,每一章都罗列了内容提要、关键术语,并提供给读者思考题、角色扮演场景及相关网址等内容。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罪犯心理咨询员,学习罪犯心理咨询的学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其他人员。
吴仁碧编著的《诉讼欺诈犯罪研究》梳理了近年来有关诉讼欺诈犯罪的研究成果,跟踪了地方司法机关应对诉讼欺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借鉴了古今中外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行
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吴仁碧编著的《诉讼欺诈犯罪研究》梳理了近年来有关诉讼欺诈犯罪的研究成果,跟踪了地方司法机关应对诉讼欺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借鉴了古今中外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行
罪行是犯罪论的核心概念,指具有特定犯罪构成且配置法定刑的行为模式,或者符合特定犯罪构成起码要求并适用法定刑的现实行为。犯罪构成是罪行的法律表达方式,法定刑是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基本范围。我国刑法中的每个罪行都是无二、与众不同的。定罪不但要定到罪名而且必须定到罪行。正确定罪是量刑公正的前提,量刑情节是处罚宽严的根据。法定刑中间线是实现量刑公正的生命线……
袁雪编著的《共犯认识错误问题研究》以我国刑法理论中的错误论和共犯论为理论基础,以共犯人的分工为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共犯认识错误分别进行研究,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处理各种共犯认识错误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较为深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被害人、被害与被害人学;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决策:“福利路径”;被害人与刑事司法制度;恢复性司法及其对被害人的意义;以被害人的视角评估恢复性司法:经验证据;全面评价恢复性司法。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共犯界限包括分工分类法下的界限和作用分类法下的界限,它是共犯理论中很重要的问题之一。刘斯凡编著的《共犯界限论》结合我国立
本书对不纯正不作为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资料鲜活翔实,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说理透彻,思辩色彩浓郁,逻辑性强,富有文采,是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勇攀高峰的学术勇气。本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改进我国的刑法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有关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案件的刑事司法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系统阐述了在刑事司法背景下开展罪犯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咨询的全过程、实用可行的咨询方法,并对男犯女犯的性别差异、各种类型罪犯的咨询以及态罪犯的治疗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还讨论了罪犯心理咨询的有效性问题。 本书特点是: 系统全面,对罪犯心理咨询所涉及的问题做了全面的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把咨询理论与刑事司法背景下的罪犯心理咨询紧密联系起来; 便于学习掌握,每一章都罗列了内容提要、关键术语,并提供给读者思考题、角色扮演场景及相关网址等内容。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罪犯心理咨询员,学习罪犯心理咨询的学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其他人员。
20世纪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普遍增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本书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进而阐释了未成年人若干刑事实体制度和刑事司法处遇程序,尤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犯罪处罚措施、刑事司法处遇程序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完善我国有关立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读者对象:法学专业师生等。
本书精选了54个经典案例,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确定量刑起点和基准刑案例;第二部分,调节基准刑和确定宣告刑案例;第三部分,适用量刑情节案例;第四部分,常见犯罪量刑案例;第五部分,二审改判案例。本书从以上五个部分对量刑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加强量刑规范化工作的指导,确保量刑指导意见的正确实施,提高量刑规范化的办案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