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永恒话题。从我国连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来看,犯罪化都是历次刑法修正的主题,并且,近年来犯罪化呈现出扩大化之趋势。对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仅要知道刑法修正的是什么,更要知道其合理性及不足。对某种行为而言,是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是对其作出判断的基础。总体上,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及其谦抑原则等要求对危害社会行为进行理性地犯罪化。
全书写作的宗旨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建立稳固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较为系统阐述犯罪社会学知识与内容,力图在观点上创新,体系上比较完整、系统,尽可能将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使犯罪社会学学科融合犯罪学、社会学的知识,提高其学术品位和学术价值,为解决现实的犯罪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以国际化与本土化为主旨线索,对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主要内容为:1、从三个维度多元层面重新廓定了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同时运用整体论范式,对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整体性反思,明
我国刑法学长期在抽象的概念与逻辑的演绎中盘桓,现在是从文本刑法学走向实践刑法学的时候了。刘树德博士的《实践刑法学》书是实践刑法学研究的样本,为我们展示了实践刑法学的生动格局:以实践问题为中心,以真实案例为载体,由此推进刑法的逻辑推理,使刑法的枯燥规定变得鲜活与充实。无论是对于刑法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刑法的司法适用,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经典著作,也是刑法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因为其早已被所有凡研习法律的学生、学者认为是之书目,所以对其内容的任何介绍都显得是多余的。本次出版的是贝卡里亚的47章版,也是至今最完善的一个版本,书中同时登载本书译者黄风先生所写贝卡里亚的个人传略和对其刑法思想的解读,作为国内翻译贝氏作品的权威译者,其评述对国内读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是“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国际研讨会的研究成果汇总。该会议是我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高专合作项目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犯罪定义和刑事法治进行研讨在尚属,与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研讨主题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会议围绕犯罪定义与正当程序、刑法体系、权利保障和刑事法制改革等主题分别从国际法和法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近年来,金融犯罪因其极高的犯罪黑数和定性难、取证难、抓捕难、追赃难等问题成为侦查工作的难点。刘燕著的《金融犯罪侦查热点问题研究》以侦查为视角、以案件来源和取证为重点,探讨侦查实践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
从本书的版算起到现在已经15年过去了。这15年,正是世纪交替的15年,也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15年。这一转型的过程当然还没有结束,但这一转型对人们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对社会稳定机制的考验却是如何评价也不过分。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留下了印记。作为社会现象表征之一的犯罪问题,也折射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就像阳光并非总是那么明媚,也会带来阴影,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也伴随着某些丑恶现象的孳生、变异。犯罪问题虽然不是新问题,但人们对犯罪孳生的原理、机制远没有搞清楚。犯罪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异更是以令人唏嘘的速度和方式发生着。
本书对累犯适用的基础理论、一般累犯的成立要件、特别累犯的成立要件、单位累犯问题、未成年累犯问题、累犯适用的一般问题、累犯适用的具体问题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阐释。
????????????????????????????????????????《民事解答录》汇集了我国法学界民法大家梁慧星教授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法院及一些高校法学院的座谈会实录,有四川省人民法院、甘孜州中级人民法院、阿坝州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青神县人民法院、仁寿县人民法院,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与法官互动的记录,也有梁教授在四川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等处与民法师生互动的记录。这些座谈会上的问题充分浓缩了民事法律实务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梁老师以其深厚渊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立法经验,从立法精神出发,深入浅出,密切结合实务问题,为很好地解决实务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对我国的立法、司法及法学理论研究均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以权钱交易为本质的受贿犯罪,一直是严重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于受贿犯罪的打击都毫不手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贿赂犯罪行为人犯罪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日益丰富,犯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式越来越多,规避法律的意识和反侦查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贿赂犯罪行为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改变犯罪形式和增加行为的隐蔽性、伪装性来改变“传统”的、与刑法规定直接“对号入座”的行为方式,因此,规避法律制裁的种种变相贿赂行为愈来愈多,表现为不断以新的形式、合法的外衣作为“伪装色”、“保护色”、“迷惑色”来遮掩贿赂犯罪行为的不法性和“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试图营造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刑法真空以逃避刑罚惩罚。
2002年12月,笔者参加香港“21世纪罪犯矫正与康复”国际研讨会,并以“中国出狱人社会保护”为题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此次会议,使作者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矫正工作者的发言中深受启发,感触良多,由此萌发了将自己大学毕业40年从事罪犯矫正与康复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抒发出来,并以《罪犯矫正与康复》为著作名称向学院申报。该课题经批准,被列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3年至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并获一定的经费资助。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的比较,对罪犯矫正与康复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手段体系、矫正机构及人员、出狱人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罪犯康复的科学结论。
这是一本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理论研究、探索的文章汇集,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预防工作会议召开前编辑完成。 全书注意体系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时效性和应用性。涵盖预防职务犯罪基本理论、预防职务犯罪基本原则、预防职务犯罪外部工作机制、预防职务犯罪内部工作机制、预防方法、预防形式、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效评价等,反映了当时的预防职务犯罪理论研究视野和水平。撰文的作者既有犯罪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有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的领导和干警。 理论研究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强调:检察机关要深化预防理论研究,升华实践经验,推动、深化预防工作。要善于用理论研究的成果为预防工作实践提供支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提高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比亚吉奥·西蒙内塔编著的《氮(犯罪2.0)(精)》这不是一本科学专著,而是一部关于犯罪如何像氮气一样,无闻无色无形地透过网络以及科技侵占我们的世界的作品。 科技虽然让我们的世界 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但同时这也让犯罪集团 容易营运。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新的 ,扩大他们的市场,处理他们的交易。 的犯罪集团现在都可以透过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科技潜入你的生活。在你 没有察觉时,他们可以透过网络拓展人脉,找到新的同伙,洗钱等等,而警方越来越难侦查这些犯罪行为。
《刑事法律科学文库(50):中地与香港环境犯罪的比较研究》对中地和香港的环境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传统刑事犯罪概念为中心的内地制度,在立法方面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罪行为惩处对象,执法上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跨部门方式进行执法,而司法上则以严刑峻法为审理环境犯罪案件的原则。比较而言,以成文刑事犯罪概念为中心的香港制度,在立法方面将环境污染行为全面刑事化,执法上以环境保护署为主的独立的方式进行执法,而司法上则以严格遵守既定的司法程序为审理环境犯罪案件的原则。总体而言,虽然两地对违法的污染环境犯罪者都能作出惩罚,但还未足以有效地控制和阻吓环境污染的罪行。
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刑法进行研究是继李斯特“整体刑法学”、甘雨沛“全体刑法学”之后,储槐植教授提出的一种刑法研究方法论。借用储槐植教授的方法论,作者从事实、价值、规范三个层面,即从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等三个学科交叉的视角下,对当代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在犯罪学基本理论方面,通过犯罪学本体论的反思,揭示了中国犯罪学研究路径的局限性,提出了实现犯罪学整合,创造犯罪学自给自足的知识体系,建构本体犯罪学的设想;通过对控制与预防犯罪方针、基本策略和具体策略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控制与预防犯罪的设想;通过对洗钱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剖析,提出了建设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思路。 在刑事政策论中,通过对刑事政策的历时性考察,梳理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和结构层次,以及与公共政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