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中央政法委召开“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强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黑恶势力犯罪危害甚大,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自2000年底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黑恶势力犯罪犹存,而且还有了新特点。因此继续深入研究黑恶势力犯罪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作者在深入相关层面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了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刑法学、犯罪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实证的、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对黑恶势力的概念及其特征、黑恶势力的种类、黑恶势力产生的原因、黑恶势力犯罪概念、黑恶势力犯罪特征、黑恶势力犯罪形态、黑恶势力犯罪的刑罚适用、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趋势、黑恶势力犯罪的控制等问题作了系统而深
本书作者将德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归纳为双系统的理论。所谓的双系统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该当犯罪的标准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共同完成的:其一是判断行为性质的 三要件 系统,其二是评价行为价值的 不法-罪责 系统。前者是判断系统,后者是评价系统。尽管不同学者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主张和论证,但是本质上其理论范畴都没有脱离这两个系统。 我国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从日本、德国接触和输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因此这一传统理论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才能融入中国刑法的文化和司法实践中。本书用结构主义的方式,按照德国刑法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论证双系统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现状,希冀这次进入他者(成熟)理论状态的训练和经验,可以为中国刑法提供理论进阶的可能性。
本书是关于犯罪既遂理论的系统化创新之作,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总论篇在对不同犯罪既遂理论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以立法目的上的法益保护为视角,以犯罪的可罚根据为逻辑起点,重新办定犯罪既遂的概念;对犯罪既遂的类型、犯罪构成的定量因素与犯罪既遂的关系、加重犯的犯罪既遂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分论篇立足于总论的基本立场,对各种故意犯罪的既遂不同程度地予以了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且不乏理论支撑的见解。本书充满了严谨的理论思辩,又紧密联系司法实践,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该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刑法的基本问题、人身权利、经济犯罪、公私财产保护、老百姓如何遵纪守法、公务员犯罪等六大类中的具体罪名,结合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该书的案例分析通俗易懂,能使老百姓知道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也能使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案例分析能力并加深对刑法精髓及理论的理解。如此说来,法律实际上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因此,在麻烦找来之前,我们先去结识这位朋友,多听听这位朋友的建议。这正是我们编写这套《法律与现代生活丛书》的初衷。这是一套面向普通公民的通俗法学读物。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简明性于一体,用公民平常的话语,谈公民关注的问题,讲公民生活中的法律。在这套丛书中,您看到的案例或者事例,都源于普通公民的日
《大墙内心理问题探秘--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案例》以监狱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咨询案例为主,按照罪犯心理的几个部分来分类叙述,由马立骥、董长青、朱国强组织编写和统稿,经马立骥审阅、定稿,书中分为罪犯心理的剖析、不同类型的罪犯心理、罪犯回归社会心理、罪犯心理的转化等八章内容。
以权钱交易为本质的受贿犯罪,一直是严重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于受贿犯罪的打击都毫不手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贿赂犯罪行为人犯罪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日益丰富,犯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式越来越多,规避法律的意识和反侦查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贿赂犯罪行为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改变犯罪形式和增加行为的隐蔽性、伪装性来改变“传统”的、与刑法规定直接“对号入座”的行为方式,因此,规避法律制裁的种种变相贿赂行为愈来愈多,表现为不断以新的形式、合法的外衣作为“伪装色”、“保护色”、“迷惑色”来遮掩贿赂犯罪行为的不法性和“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试图营造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刑法真空以逃避刑罚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