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王利明教接自 1977年进入大学研习法律,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亲历者、法治建设的思考者、法治理想的追求者。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从1986年开始,他参与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制定,也一直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论证、咨询等工作。 本书由王利明教授从其发表的近三百篇论文中精选出三十余篇文章汇集而成,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名刊上,集中反映了王利明教授在不同阶段对中国民法典编纂的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可谓 精论 。
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新变化,在原有合同制度的基础上,对合同法律制度作了细分与完善。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各条内容进行简明又清晰的解释,分为上下两册,以 法条文本 本条主旨 条文释解 为板块基础,以 案例分析 为板块亮点,法条文本准确无误,条文主旨精准凝练,释义条文明晰易懂,案例分析贴近生活,兼具指导性与学习性。
朱慈蕴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商法学家王保树教授。她于1999年起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知名商法学家,对我国的商事立法,尤其是公司立法有重要影响。 朱慈蕴教授从教以来,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中青年学者。如今,朱门弟子遍布全国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商法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出版的文集,为朱门弟子专门原创论文,对公司法、商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学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以整体风貌呈现 朱派 学术底蕴与学术传承,并促进与学界其他同仁积极的学术交流。
《民事执行权配置、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制度研究》作者谭秋桂认为,在我国民事执行中存在的难和乱,其根源在于民事执行权的配置、制约和监督上存在缺失。进而,作者运用比较法学、分析法学的方法,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权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提出了建构我国民事执行权配置、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制度的建议。《民事执行权配置、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制度研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一部关于民法的论文集,包括“民法人”、民事主体制度入门、物权制度拾贝、债权制度、继承制度探微、科技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耕耘、“5.12汶川大地震”法律问题思考几编。
本书是研究从宋代至民国近千年间中国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专著。全书共九个部分:导言;章,宋代至清代女儿的继承权;第二章,宋代至清代寡妇的继承权;第三章,寡妇与民国初期的宗祧继承;第四章,民国民法中的财产继承;第五章,民国民法中寡妇的继承权;第六章,民国民法中女儿的继承权;第七章,帝制和民国时期妾的财产权利;结论。一般认为中国的财产继承是与妇女无关的,但在男子缺席的场合,妇女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本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法律史研究的空白,对我国的妇女史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网络名誉侵权如何适用现有的法律,一直存在争议,法院对于网络名誉侵权的判决结果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有关名誉权保护和表达自由的探讨。然而,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网络名誉侵权这一新现象,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抓住这个新出现的问题,在传播学和法学的结合点上,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一书,分析了网络传播中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探讨了网络名誉侵权问题的五个方面:主要方式、构成要件、与传统媒体名誉侵权的区别、责任认定、抗辩事由,最后对如何把握网络中表达自由与保护名誉权之间的平衡
本书撰写过程,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称谓问题2本书是从中国的角度来阐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重点介绍我国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情况、司法制度和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以中国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性为主一进行论述,适当介绍国外以及国际组织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司法情况,介绍一些外国学者的理论观点。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阐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适用时,尽可能结合我国法院的判决,使其生动、具体,有直观性,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3本书的体例安排,我们还作了一番认真的考虑;我国目前出版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书籍,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著作的体系编排方法,采用总论、分论、程序论的体系。4本书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一
《人民司法·案例》重述借鉴《美国法律重述》的经验,将《人民司法·案例》刊登的典型裁判案例分专题.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组织重述。 重述案例反映了审判实践中法律适用的疑难、新型问题,体现了案件的裁判规则与裁判思路,具有实践性和参考性;专家重述诠释了判决的法理,体现了对法律规则的提炼与运用.具有性和指导性。
绿色民法典共有5267条,规定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摇篮到坟墓,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包含市民社会的组织(人法)和这样的社会对稀缺资源的利用(物法)两个方面,下分序编、自然人法、法人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债法总则、国际私法等10个单元,是一部力图调整中国社会生活中已有的民事关系并尽可能预料可能发生的民事关系并做出调整的法律草案。读者对象:法学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商业人士,大专院校经济、法律等专业师生。
传统债法总论的著作在介绍债法基本规则时,常因追求严谨而显得呆板。在读者学习债法总论时,遇到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时,常会感到难以理清思路,令人学而生畏。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突破传统债法的论述模式和结构,侧重以实例及分析、提问及练习题穿插到正文中去的方法,轻松活泼地呈现民法的另一面貌,使读者时时刻刻以喜悦、进取的心情学习法律。 本书是海峡两岸民法学交流的成果,它以介绍我国大陆债法为主线,将我国台湾地区债的规则——切入,科学、有效地衔接了我国大陆地区债法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与我国台湾地区债法研究的理论,并对两者作了比较分析。方志平和李淑明二位作者协力合作之本书,将使读者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在《吉尔伯特信托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阐述了信托法的原理与判例法,并结合《信托法重述》与《统一信托法》的发展,阐述了信托法在美国的实践与演进。《吉尔伯特信托法》的内容则囊括了信托法所有的基本问题:信托的设立;受益人权益的转让;慈善信托;受托人的义务、权力与责任;委托人的变更与撤销权;受托人、受益人或者法院的变更与终止权;推定信托与归复信托等。
在本书中,作者参考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并结合本身从事司法协助实践工作的经验,对世界各主要法系国家的民事司法协助理论以及立法和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协助立法和实践,都具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全书取材丰富,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论证严密,文笔畅达,是一篇极其难得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