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针对2018年以来复审和无效审理部审结的专利复审、无效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从中遴选出200余件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优秀决定进行分析、梳理和提炼,归纳总结相关审查规则要点,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更好地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和指引作用。
张俊浩教授主编的《民法学原理》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中国民法学经典教科书,曾荣获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书取材广泛,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思想深刻,风格独特,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法学院师生和法律从业者的推崇和喜爱。《民法学原理》初版于1991年,并于1997年、2000年两次修订再版。惜2000年修订第三版推出后,再无新版问世,至2022年张俊浩教授仙逝,该书已绝版多年。此次再版邀请该书副主编刘心稳教授、姚新华教授以及原作者费安玲教授、刘智慧教授等对本书进行重排校订,既为满足众多读者的期待,也为继续传承这本堪称中国民法教学里程碑的经典作品。 《民法学原理》分为绪论与本论两大部分,设有绪论、总论、物权论、知识产权论、债权总论、债权各论、继承权论七编。对我国传统民法学教科书的观点
本书以民法解释适用方法为主旨,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裁判方法与逻辑、如何处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利益衡量等方面内容,以实际的判决或解释为例演示各种方法的运用,裁判的技艺跃然纸上。 此外,本书四个附录还分别讲授了如何理解法律概念、请求权基础与抗辩、法庭的审查权、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以满足阅读者学习或适用法律之需。 第4版: 更新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相关内容,或以注释说明新法变迁; 重构部分内容体例,新增 关于诉 事实认定方法 法律适用 法庭的审查权 等内容; 装帧设计雅致,更添艺术感与质感
滋贺秀三先生是二战后日本负盛名的中国法制史学界的学者,《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是其前半生研究家族法的代表作。1969年《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获得日本*高学术成就奖 日本学士院奖。 关于传统中国家族法的原理,滋贺先生重视的是 分形同气 (父与子,分形而同气)的见解,人的存在、生命力的基础、人格的要素,所有这些都存在于 气 中。这种气,从父亲到儿子,被全部承继。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巨大的气中一个个具体的生灵:分形而同气的同胞,宛如一个生命体,理应互帮互助;中国的 家 ,正是这样在现实中共同生活的人类集团。这就是滋贺先生发现的中国家族的核心原理。其方法论的特点是尽量运用中国原有的概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来建构能够帮助达到内在理解的框架。
人民调解作为"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人民调解研究中的热点。学界和实务界对此不断整理研究,从关注实践问题到关注实践基础上的价值问题,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学理和实践价值的本土经验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回顾2008-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从人民调解的制度建构和人民调解的理论视野两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加以评析,进而思考如何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学界开展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专题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司法案例不仅是立法发展的源泉活水,也是广大法律工作者精准把握法条要义和人民群众理解法条知识点的生动教材。 为了正确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该解释共71条,包括一般规定、保证合同、担保物权、非典型担保、附则五个方面。 本书根据案例的典型性、裁判思路的合规性、案例分析的精准性进行精心选编,终选取45篇案例,其中一般规定14篇,保证合同10篇,担保物权12篇,非典型担保9篇。所选案例多为人民法院或部分高级人民法院裁判的典型案例,凸显了案例的示范性。 在内容上,高度提炼案例精华,突出与《民法典》担保制度新规则相关的争议焦点、审判难点,通过深度解读条文要义,指明司法适用路径。在体例上,首先,本书以该司法
担保制度是整个民商事法律领域中*活跃也*复杂的制度。我国《民法典》担保物权部分对保证、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传统的担保方式作了细致科学的规定,同时也对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保理等非典型担保方式作了相应的规定。为了贯彻实施《民法典》关于担保制度的规定,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担保法律纠纷,*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25日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对担保制度的一般规定、保证合同、担保合同与担保物权的效力、不动产抵押、动产与权利担保以及非典型担保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本书以该司法解释的条文为蓝本,结合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以及民商法原理和司法实务,逐条、深入地解析了该司法解释的条文,让读者对该司法解释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
《新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第二版)》是一部可以通览最高人民法院各类司法观点的权威司法实务指导用书。整套图书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会议纪要、个案答复、裁判文书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的案例等为依据和素材,将散见于各种资料中的对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性、参考性的内容进行收集、分类、归纳,从最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内容中提炼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观点整理编写而成。 本套图书的特点有三: 其一,以司法解释为核心。书中编入的司法观点首先注重从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中提炼,突出观点来源的权威性。 其二,全面梳理、立体呈现。全面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各种政策文件、指导性案例、裁判文书等,形成对司法观点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支撑。 其三,去旧选新,强调现行有效。对最高人民法院
《民法简明教程》是已故著名民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张俊浩教授为民法初学入门者所编写的一本简明教科书。该书曾于2001年出版,已绝版多年,此次邀请南京大学法学院朱庆育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吴香香教授等重排校订推出,并由朱庆育教授撰写重排校订版后记。 《民法简明教程(重排校订版)》以27章60余万字的精简篇幅,以市民社会基本法为论证的指导精神,全面阐明了总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五部分的基本原理。 本次重排校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原貌,只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更正和补充:第一,根据《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等最新规定,以脚注的形式对全书法条进行了新旧对照;第二,新增了两种文稿:1.书前新增冯珏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梳理张俊浩先生学术思想的导读。2书后新增三份张俊浩教授之前未公开发表的讲稿大纲。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 70 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典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数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
资本的运行与担保的运用一直具有共生性,两者的发展也是同步的,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一部好的担保法能够大力促进金融的繁荣,是为不辩之理。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发达,担保已经从单纯的债权保障工具,演变为兼有债权保障功能和金融产品特性的混合工具,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即以创新担保方式为核心,担保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本书结合生动案例剖析解决担保实践难题,全面详解中国担保制度与法律规则,深入探讨运用担保方法助力资本创新。第五版结合民法典、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等新公布的法律、司法解释进行了修订,回应了新规范、新形势的要求。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数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
《民法典条文对照与重点解读》的姊妹篇。在类案指导不断被强化的背景下,本书凭借独特的体系框架、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便捷的查询方法、专业的法条释义、权威的案例参考等特色,助力大家快速走向《民法典》学习的进阶之路,帮助大家用较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更多的《民法典》 干货 知识。 词条归类体系化强 对《民法典》条文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264个词条将《民法典》1260个条文全部收录并分类总结,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快速地了解《民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体系。 内容翔实解读细致 以264个词条为基础,展现了264个体系化的知识脉络。每个词条下精心设计了思维导图、概念、法典条款、实务要点、权威参考案例五大板块,旨在关联《民法典》相关法条,并提供内容精炼而不失全面、翔实而不繁杂的解读。 双重检索方便查阅 按照词
本书从理论、原则和案例三个方面探讨数字网络时代版权权利限制与例外制度的建构,在借鉴国外立法、司法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数字网络环境下权利限制与例外制度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以下内容:一是兼顾灵活性和确定性的原则性规定;二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例外规定;三是以文化创新为目的的例外规定。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例外规定包括缩略图和网页快照等信息检索类目的转换性使用规则;大规模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为视力障碍者获取作品提供便利。以文化创新为目的的例外规定包括再创作文化与用户原创内容;内容转换性使用规则;重混创作版权制度;网络迷因版权法律问题;附带性使用。本书同时分析探讨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下版权权利限制与例外制度的构建,以及对两类特别问题的应对,一是应在权利限制与例外中对规避技术措施的例
本书采用理论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著作权法的思维模式、接触要件的基本内涵及认定规则、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标准、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关系、涉外著作权纠纷的解决途径等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与阐述。 作者在分析现行著作权法的体系观的基础上,指出立足于静态思维的权利范式的理论缺陷;进而遵循动态思维的逻辑,尝试从学理层面对著作权侵权判断理论进行体系构建,并阐释范式转换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书首先分析了民事诉讼标的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以及新旧诉讼标的的异同和不足,然后援引了美国、欧盟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民事诉讼标的判定过程中涉及的典型案例,以及上述国家和地区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所下的定义和范围的考察,又考察了我国的民事审判实践中对民事诉讼标的的定义和范围的划定,从而条理清晰的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标的适用的边界和定义。本书从协调 诉讼的经济 和 诉讼的安定 这一对矛盾出发,论证由法官阐明权要素和程序保障权要素构成的民事诉讼请求新理论 相对民事诉讼请求说。同时,说明该理论下的相关体系调整。全书的研究目标*终指向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法官阐明权下的*化民事诉讼请求范围;(2)民事诉讼请求的柔性裁判界限;(3)民事诉讼请求的刚性裁判界限
本书基于建设工程领域所积累的法律服务实务经验,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识别不同的违法行为的风险点,并分别进行法律分析和风险防范措施分析说明。同时列举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法院筛选的典型司法案例,以指引建筑施工企业在承包建设工程及日常经营过程中对潜在法律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判断,并对其经营管理、合同签订、谈判、履行环节等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论证评估,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以期最大化保护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本书延续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精品案例评析》系列丛书的案例汇编思路,推出2022年法院精心锻造的精品案例,展示该院法官服务和保障科技创新、准确划定权利边界、统一侵权判定尺度、勠力破解审判难题、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司法成果。本书适合法官、律师、企业法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代理师等法律从业人员日常工作使用,也适合知识产权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希望读者能从法官们的现身说法中体会到知识产权法院判决的温度、深度和亮度,从提炼的裁判规则中感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及时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本书为 互联网司法治理典型案例丛书 中的民事卷,选取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五年来审理的涉网民事典型案例23件。全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为利用信息网络侵害名誉权、利用信息网络侵害肖像权、利用信息网络侵害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及其他网络侵权,每个案例分又为典型意义、案情介绍、裁判内容、裁判结果、法官解读几大板块。本书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内容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有很强的可参考性。
本书以作者作为代理律师的三个典型建设工程案件的代理过程为主线,分别从建设工程诉讼、建设工程国内仲裁、建设工程国际仲裁三个视角,全程再现律师办案的每一核心步骤和细节,通过真实案件展现,传授处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之 经验 ,为广大法学学生、初中高级律师、公司法务、法官、仲裁员等了解资深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案件的真实过程,使其读此书就如同亲身体验整个办案过程,熟悉每一办案核心环节及注意事项,深入掌握办案技巧、间接获得实践经验,帮助其大大缩短在建设工程法律实务操作与经验积累方面的漫长过程,同时为社会公众了解相关法律案件处理经过提供一个真实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