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由三编十二章组成,既有对评估、拍卖理论问题的探索,也涉及评估、拍卖的一般问题和疑难问题的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从不动产、动产到财产性权益的定价、拍卖流程等一般性问题的介绍与梳理,到撤拍、悔拍、拍卖标的交付、税费负担等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分析,本书以全面、详实独开司法拍卖类书籍之先河。书中内容既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检视和反思,也是对司法拍卖可能路径的有益探索。 作者结合自己在人民法院系统执行局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对执行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理解编写本书,目的就是对评估、拍卖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答,以供执行实务工作者以及执行理论研究者、社会大众参考。
在我国刑法的实务处理和理论讨论中,存款的占有至少具有四个层面的含义,即现金的事实占有、现金的法律占有、存款债权的占有以及基于存款债权的占有而产生的对现金的占有。这种多义性直接导致了存款占有归属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从法治国原则的角度来看,这将对法安定性与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构成威胁。因此在刑法教义学上,自上,有必要讨论这种多义性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德日刑法教义学传统中对于财产犯罪基本概念的解释;自下,则应着眼于这种多义性在现实案件处理上的必要性与妥适性。本书尝试从清理我国刑法中涉及存款占有这一命题的具体案件出发、结合德日刑法理论和实务对于这些案件的处理讨论存款的占有所具有的这种多义性在教义学解释体系和实践处理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财物概念上主张有体物概念,在占有概念上主张事实上的
民法典塑造民法文化,努力培养依法积极理性为权利而斗争的人。本书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关爱特殊群体、具体的形象的人、生命尊严、民法典的大道初心五个章节讲解不同人的民法故事,例举了63个案例,努力 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民法典所培养的是大写的、完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在培育良好的公民素养。 民法典的人法品格和民法典中的法治思维是作者做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的两条主线,《民法典中的人》是作者对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广义法律实践观的研究尝试。本书也是在坚持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上经典人像的基础上,对人的形象的再描画、再补绘,展现二十一世纪我国民法典中自由全面发展的 人 的形象。
本书分为实体法篇和程序法篇。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我的民事立法经历了一个由总入分、由粗入细的渐进过程。实体法篇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过程,即以《民法通则》为总览,收录了合同、担保、物权、侵权、婚姻、收养、继承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 而民事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活动。程序法篇分为诉讼程序和非诉程序两类内容,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及《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等。
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本书紧扣中办、国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中关于认真学习民法典的要求,从干部正确履职的角度,重点溯源民法的法典化过程,详解民法典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等7项基本原则,民事主体、物权、合同、人格权等7大基本制度,剖析民法典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助力提高各级干部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从人工智能侵权的热点案件入手,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法律问题。立足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从医疗、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使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出发,分析人工智能致害在不同领域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等,在个性当中寻求共性。同时将学说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相结合,明确其不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侵权规制的配套制度进行研究,引入区别对待归责原则,对人工智能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各方主体适用最为合理的归责原则,完善侵权事实认定机制,健全社会化分担机制。
本书通过阐释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一般理论、历史沿革,考察与评析法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英国、美国七个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并对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进行考察与评析,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立法的经验和我国学者建议稿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建议,以期为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的编纂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绿色生产和消费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现状、我国绿色生产和消费法律制度基本问题梳理、绿色生产和消费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绿色生产法律制度的域外经验及其启示等。
本书是一部从雇主组织法视角研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专著。*、二、三章研究不同的劳动关系基本模式下雇主组织的法律主体界定、功能及其制度基础,着重于不同社会环境、制度架构下雇主组织法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之互补性,以及其面对去管制劳动政策的不同应对。第四章回溯了我国近代雇主组织立法、职能及其制度保障,第五、六、七、八、九章结合前四章的理论模型与分析工具,阐述当前我国雇主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时面临的主体、参与机制及参与途径等法律资源有限性问题,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本书强调雇主组织法律保障的系统性建构应以功能性为导向,有重点有区别地逐步推进雇主组织的保障性立法。
本书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规模、产业链、技术链、企业链四个方面整理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数据;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结合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人工智能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和转移趋势;从创新政策和各省市公共服务资源两个方面揭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环境。然后,根据上述产业资料进行人工智能产业专利导航分析,重点从专利分析的角度确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发展定位、产业链优劣势和竞争实力、专利运营实力定位等,从而指引重点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