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作为土地之一种,除其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基于其社会属性,需要公法调控,关注宅基地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如保障农民的居住;基于其经济属性,需要体现其私法上的财产属性,发挥其流通及资本功能。宅基地兼具保障功能与资本功能,呈现出公法与私法的混合属性。因此,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从公法和私法两方面完善宅基地条款,构建公法与私法平衡的宅基地制度设计。
本书在对法律、法规解读的时候,运用现实性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使得农民朋友们一看便知,具有实用性。今年我国出台多部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农村土地流转及不动产登记问题作出强制性规定,为相关问题的纠纷提供法律依据,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公民的切身利益,也解答了三农问题,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施行做好铺垫。
耕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在当前实行 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下,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被不断强化。但是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耕地呈现数量增减交替,质量下降明显的态势。本书从耕地行政管理体制、耕地规划制度、耕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占用耕地管制制度、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制度、 耕地质量保护制度、耕地生态保护制度和耕地保护督察制度来研究我国耕地保护制度。
本书从一户一宅制度进行切入,发现权利构造除了农民集体享有的宅基地所有权、农户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农户享有的房屋所有权以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的对宅基地及房屋的管制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收回权。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充分利用宅基地资源,提高宅基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出现了宅基地退出的机制。为了准确揭示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性质,明确与其行为性质相适应的适格主体及其应尽的补偿责任,本书研究了域外国家的准征收制度,寄望进一步探索建构我国宅基地准征收的理论框架和制度框架,以给宅基地和房屋权益受损的农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
本书围绕承包地 三权 分置框架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展开较系统的专门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书稿对土地经营权展开学理研究和制度研究,丰富承包地 三权 分置特别是 放活经营权 的研究素材和理论储备,促进理论共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书稿对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审视,探讨进一步健全承包地 三权 分置框架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本书由相关领域法律专家编写,收录法律标准文本,解读重点条文。本书主要以2019年《土地管理法》及2021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条文解读为主线,在重点法条下增加相对应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解读,以加深读者对主体法的理解。关联法规做索引,并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纠纷,同时针对土地规划与审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农村土地管理与使用、土地登记与权属、土地监察与违法惩处等类别,对相关法规予以完整收录。本书力求语言通俗,使广大读者能轻松地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政策。
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大修改的背景下,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城乡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用地市场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结合试点探索实践,对新形势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具体制度和措施建议,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本书聚焦城乡建设用地法律制度,跟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 三权分置 等改革动态,全面梳理了城乡土地法规政策和制度变迁,整理了试点实践典型经验,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法规解释分析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培育、运行和调控提出预判性建议,一方面可为从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交易和市场管理的实务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引,另一方面可为土地法治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中国10省次39县次116乡次226村次2300个农户进行了两轮大规模农地实地调研,沿袭解释论到立法论的理论路径,通过实证研究、体系研究和价值研究的分析方法,依次从实证调研、域外考察、理论研究和立法文本四个层面对农村土地立法问题作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这一终结项成果。陈小君等编著的《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共分四篇。
本书系统研究、介绍了以土地租赁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土地利用模式。其以农地私法史为研究视角,以 罗马法 中世纪法 意大利法 历史脉络为基础,以 长期租赁 永佃权 为框架,从历史和体系方面对肇端于古希腊的永佃利用规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解构,旨在为中国土地租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书史料丰富、脉络清晰、意涵深远。通过罗马法经典文献及当代意大利农业法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土地租佃本质,展示长期租赁、短期租赁、永佃权的具体适用及演变过程,提升理论深度;借助改良、租期、租金等因素在土地租赁合同中的作用,以及意思自治原则在该领域中的贯彻,阐明农地利用的价值导向,拓展理论维度;依托中国农地利用规范,关切土地集体所有和多元利用现实,构建以租赁为核心的 三权分置 农地利用制度,彰显理论厚度。
商品描述 本书是《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法治素养与能力建设丛书》的其中一册,立足乡村治理的法治建设,从与村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最为密切的主题出发,系统梳理了村民在生活、生产中与行政行为相关的,最为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并结合典型行政案例深入分析。主要内容涉及农村不动产登记、土地确权、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乡村违法用地行为及其处置、村务信息公开、村民进城务工权益保障等。通过“一问一答”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知识要点。除此之外,精心挑选了与问题相关的行政诉讼典型案例,不仅介绍基本案情,还分析阐明背后事理、法理,并对常见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村民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作相应风险提示。 本书由浙江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朱新力主编,作者既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人员
本书充分阐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土地法制改革的内在法理关联,遵循 实践考察 规范分析 制度完善 的思路,总结现实困境、揭示制度疏漏、提出完善建议、促进乡村振兴。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要,满足法学、法律研究生学习土地与房产法的要求,我们接受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编号:VJzk2010015)的资助,编写本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有关土地与房产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土地与房产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我国法学、法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是在教材建设,特别是土地与房产法教材建设方面显得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法学、法律研究生学习土地与房产法的要求。仅有的个别教材基本上沿袭本科教材的编写体例,没有完全照顾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特点。本书主编刘国臻,曾接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托,负责编写全国高等教育自学
本书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为主线,针对重点条文进行专业解读,并对条例的立法背景及相关实务操作进行剖析,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并适用条例。 本书作者均有知名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对不动产登记相关问题有持续多年的关注和研究,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与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同志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从条例的立法背景、名词概念、理解释义、适用疑点、典型案例、文书范本、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解读,不是单纯的法律学理阐释,也不是简单的实践情况介绍,而是力求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做到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