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重点和特色有以下几点:靠前,对劳动法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劳动权的性质,以及劳动法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二,注重对劳动法体系的构建。以基础理论出发,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对劳动法内容进行体系化研究,外在体系涵盖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即劳动就业劳动法律关系调整劳动权保障,内在体系体现劳动关系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之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相互联系。循着这个思路,本书的内容体例安排为:劳动法的新发展、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劳动法、劳动基准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第三,重点探讨了劳动法的新发展、新问题和未来立法之完善。在经济优选化的背景下,劳动法的发展是管制还是放松
工伤(industrialinjury),是产业社会形成后职业伤害的代名词。如何对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受害人赔偿和补偿,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问题。本书就职业伤害受害人权利救济从私法向社会法的跨越入手,分析了两个法律门类之间属性的差异,随后就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的架构,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程序法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分析过程中,既对现行制度的利弊进行了相应的评析,也依据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进行了理论前瞻。同时,也对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进行了相应的阐述,这一部分正是对传统私法局限的重大补救。最后,鉴于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尚属初创,制度的实施有一个渐进过程,本书就未参加工伤保险之用人单位中的职工遭受职
本书版一九九一年发行,基本上是把多年教学研究的心得,作一概括性的铺陈。一眨眼十几年的时光就过去了。这几十年中劳动有关的历史事件,在各文明社会的生活中引起了很深远的转变。从苏联瓦解到电脑网络盛行,使得原来的劳动法教科书面临非重写不可的境地。因此在前年决定对本书加以大修。目标就直接指向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如何因应未来的发展。本书认为以下几项趋势将支配未来的劳动法发展,应即早有所因应与准备。1.扬弃意认形态枷锁,进入环境本位的新时代;2.未来之劳动关系将以社会安全体系为基础;3.经贸全球化强烈冲击劳动市场;4.资讯化造成结构性的影响。本书基以上信念,从最根本的理念一直到体的制度细节,均尽量从比较法的角度析述,并以国际劳动组织(ILO)所通过之公约及所确定之国际基准作为自我衡量之标准。
《劳动法的比较与反思》书以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为背景,分析了我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的进步与不足。全书以比较的视野,通过对英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劳动立法、学说和判例的评析,分析了我国劳动法在观念和制度上的发展与不足,并且在考察我国劳动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劳动法领域更新观念和完善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全书运用了大量国外手资料,论述充分,有利于推进我国劳动法的研究,特别是深化对国外劳动法的研究。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制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2014版)》基于标准,源于实践,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实践中大量具体翔实的案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如何理解、掌握、运用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作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阐述,可以作为学习贯彻新标准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指导各地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应用新标准的参考用书。
本书作者系劳动法律师,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事法律实务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本书遵守现行法制、关注理论前沿、突出实务操作、内容深入集中、体例清晰紧凑、解释得当合理和观点鲜明系统,不回避解雇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且将各省市司法理解归类整理和点评,并给出解决方案,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佳作。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劳动法实务研究心得,对用人单位、律师和其他劳动法从业人员均有借鉴意义,亦可供有关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期年发表和未发表论文的集合,论文紧紧围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中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系统论的理论梳理,不少论文所选题目和内容学界至今尚未进行理论探讨,对于理论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也有益处,理论背后所得到的启示应当对于实务界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劳动法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针对教学对象——法律硕士的特点和法律硕士教育的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内容广泛而深刻,力求令学生学以致用。首先,在内容深度上力求拓掘。《劳动法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劳动法制理论框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制的实际情况,着重介绍近年来我国劳动法学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以及国际劳动法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些新动向,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形成自觉运用法律解决劳动问题的法律思维。为此,在前四章强化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劳动法观念和理论的论述,使之全书,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具体制度部分,力图反映的劳动立法动态与立法精神,使学生熟悉主要劳动法律制度。其次,在形式上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