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故事》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学习证据法课程的一本补充读物。书中将美国证据法中重要也是有趣的判例进行了新的故事性讲述,阐述了这些故事所代表的证据法规则。这些判例都是美国证据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而且是美国*的证据法学者在进行阐释这些判例背后的故事和法律规则,因此其法律学术性和可读性兼有。
《罗马法民法大全翻译系列:学说汇纂(第二十二卷):利息、证据、对法的不知》属于《学说汇纂》第四部分(第20~27卷),它也属于由17卷书组成且均被称作“单行卷”的那组。该卷讨论了利息、孳息、海运借贷、书证、证人、证据和推定。 在关于《学说汇纂》的批准的Tanta敕令(Cost.Tanta 5)中,优士丁尼指出,与前面两卷(第20、21卷)一样,该卷在内容上更接近第三部分;该部分涉及的是应当给付的物,也就是债。我们还将看到,由于问题的类似性,该卷中也穿插了与物权保护相关的问题的论述。 就如其他卷那样,该卷书也未清晰地显现关于讨论对象的共同点,以至于在永久告示中不存在对应的标题,在法学阶梯中也没有相应的论述。然而,可以这样来理解,即前两章的共同点在于除主物之外还应当被给付的附属物;随后三章的共同点在于证
《法学译丛·证据科学译丛:源自地球的证据·法庭地质学与犯罪侦查》为一本译著,为“证据科学译丛”之一,共分10章。主要包括:法庭地质学的历史;岩石、土壤、珠宝以及相关人造材料的类型;地质证据是如何将犯罪嫌疑人同案发现场相联系的;用于检验矿物、珠宝以及艺术品的方法和技术;用于法庭地质学检验的专用设备;地质证据在法律程序中的应用形式等内容。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Daubert”三部曲是美国证据法中的重要判例,各个具体判决的具体内容甚至脚注都常为以后的判例所引用。因此,直接通读判决书本文,是掌握这些判例精神所不可绕过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证据法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Daubert”三部曲及Frye案判决书提供一个便利、准确的读本。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高咏所著的《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问题研究》的研究对象限定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据规则,即审查证据合法性程序中遵循的证据能力限制规则以及包括证明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设定的证明机制。对于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相应的排除方式以及排除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审查程序等实体性以及程序性规则,虽然其理论研究价值及实践探索意义也十分重大,但囿于篇幅和研究能力所限,不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本书按照从一般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展开讨论,其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问题所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主要研究路径。总体上,本书分为基本理论和具体规则两个层次。个层次是宏观层面的内容,从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比较法考察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二个层次微观层面的内容,探讨
本书在理论上深刻认识DNA证据的内涵及DNA证据形成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全面了解和掌握DNA证据立法和实践现状,准确发现症结所在。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六章。本书分为六章。 章为DNA鉴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为DNA证据的内涵与应用。第三章为DNA证据的形成与公民权利保障。 第四章为DNA样本采集及其程序构建。第五章为DNA数据库的应用与完善。 第六章为DNA证据的鉴真。
本书分详细介绍了证据法的具体法律制度。本书吸取了我国证据法学界的近期新成果及普遍观点,深入浅出,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进行更高层次法学研究的参考。
关于民事证据规范,虽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典加以规定,但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中均有诸多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我国的民事证据规范。如何正确理解或解释这些有关民事证据的法律规范涉及民事证据的原理
本书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两种方法研究刑事瑕疵证据规则。以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实践为具体研究对象,《刑事瑕疵证据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对瑕疵证据规则实际运用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透过上述纷繁复杂的现象,提示了隐藏的深层次结构因素。我国瑕疵证据制度的产生源于实践中从证明力角度考量证据能力,是在证据完整性与证据排除之间进行衡平后的实用主义选择;对瑕疵证据的补救既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又兼顾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和对侦查违法行为的制裁。因此,《刑事瑕疵证据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在实证观察的基础上,探索瑕疵证据补救方法,找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及制度完善的方法,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瑕疵证据规则体系。
证据在整个诉讼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证据制度是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关于诉讼中的证据的含义和种类、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要求和标准,以及如何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如何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各种原则、规则等的总称。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是证据制度的价值目标。证据制度在注重司法公正的同时应兼顾诉讼效率。公正是证据制度的首要价值。证据制度的建立既是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在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之间的一种合理平衡,又是基于程序经济性、诉讼效益性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整个诉讼制度的改革和证据的立法过程中应当确立一系列证据规则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证据规则设计的不同将影响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效率,也将影响对诉讼资源的有效配置。任何证据规则的构建都会面临司法成本和司法收益的问题。要构建证据的很优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吸收我国2010年出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得到全面的确立。如何切实贯彻执行新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然成为目前实务界和理论界亟待研究的问题。甘雨来著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问题研究》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全面施行的背景下,针对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问题,分别从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律师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与发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吸收我国2010年出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关于民事证据规范,虽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典加以规定,但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中均有诸多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我国的民事证据规范。如何正确理解或解释这些有关民事证据的法律规范涉及民事证据的原理
本书为一本译著,为“证据科学译丛”之一,共分10章。主要包括:法庭地质学的历史;岩石、土壤、珠宝以及相关人造材料的类型;地质证据是如何将犯罪嫌疑人同案发现场相联系的;用于检验矿物、珠宝以及艺术品的方法和技术;用于法庭地质学检验的专用设备;地质证据在法律程序中的应用形式等内容。
《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系统梳理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探讨了现阶段制约该规则发展的相关制度因素,进一步厘清了非法证据的范围、证明及程序等关键性问题。通过《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读者能够加深对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实施情况的整体了解,引发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重要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入思考。
物证技术学是一个发展的学科,我国宋朝的物证技术水平曾经达到世界,被相当多的国家借鉴学习。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物证技术学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物证技术学仍需要不断完善。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物证技术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物证技术相关概念及原理,物证技术鉴定程序和制度,形象痕迹物证技术,文什检验技术,化学、生物物证技术,音像物证技术。作者并没有对物证技术学的各个分支方向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而是更多着眼于学科发展的进程,使读者能够对整个学科有一个更连贯和系统的认识。
本书对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内容涉及证据的分类、证据的种类、证据与事实的关系、证据的属性,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法认识论、价值论基础,证据法的基本原则等;同时也注重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展示性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举证方法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非法证据、传闻证据、意见证据和品性证据等排除规则,很后介绍了举证责任和认证的相关原理与操作。本书对原理的讲解清晰明了,同时注重实务性,穿插了一些案例,并针对案例对证据法的原理和操作进行介绍,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证据法的相关知识。本教材还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帮助学生把握证据法学的发展趋势,也不局限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便于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证据规则等内容。
《量刑证据与证明问题研究》考察了司法实践中量刑事实的证明与认定,提出了量刑证据的可采性规则、量刑事实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和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探讨了死刑案件中的量刑证明标准,分析了社会调查报告、被害人影响陈述和社区影响陈述三类量刑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