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际经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建设工程、国际技术转让等活动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事纠纷。由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律师对国际仲裁不熟悉,在参与国际仲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经验不足而输掉案件的情况。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律师提高处理国际仲裁案件的能力,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国际仲裁案件处理经验的律师仲裁员编写本书,大部分作者还具有境外仲裁员的资格和经历。《国际商事仲裁律师实务》分为八章,涵盖了从仲裁协议、仲裁机构、仲裁员与仲裁庭、仲裁程序、国际仲裁的法律适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内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际仲裁的主要步骤和应该关注的问题,对于律师、企业、仲裁员、仲裁机构和仲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际经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建设工程、国际技术转让等活动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事纠纷。由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律师对国际仲裁不熟悉,在参与国际仲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经验不足而输掉案件的情况。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律师提高处理国际仲裁案件的能力,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国际仲裁案件处理经验的律师仲裁员编写本书,大部分作者还具有境外仲裁员的资格和经历。《国际商事仲裁律师实务》分为八章,涵盖了从仲裁协议、仲裁机构、仲裁员与仲裁庭、仲裁程序、国际仲裁的法律适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内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际仲裁的主要步骤和应该关注的问题,对于律师、企业、仲裁员、仲裁机构和仲
本书是著名科学史家,《爱因斯坦文集》的主要编译者许良英与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夫人王来棣合作,经过20年的努力完成的心血结晶,在这部将中国问题置于世界制度史视野下加以分析的著作中,实际包含了作者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也包含了他们对青春时代投向民主爱国运动以来人生道路的深刻总结和反思。全书篇幅不大,但精彩纷呈。在内容上共分两编:第1编讨论民主制度在西方的推进历程,第2编讨论民主在中国的传播。在面临着从威权发展走向民主发展、从个人魅力型统治走向法理型治理的中国,本书所要实现的,正是民主化思想的启蒙和推进。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国际法案例研习》共分为12章,每章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来源丰富。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的案例之外,其余案例来自国际仲裁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法庭,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法庭的判决。2.内容丰富。按照国际法教材的内容,所选案例涉及国际法总则、分则,包括战争法的各个领域。3.时间跨度大。从1872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到2012年的“卢班加案”,所选案例囊括了近代和现代国际法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案件。
本书被称为系统全面阐述平时国际法的一部杰作,是权威的国际法专著和颇具世界影响的国际法教科书。 全书简述清晰,分析严密,参考资料详尽,履盖面综合全面,案例典型而丰富。展示了布朗利教授对平时国际法主要问题的实事求是研究精神与实证分析技能,体现了其结合复杂国际法案件自如运用实证分析法学理论与方法剖析各种含混费解的国际法规范的高超水平,揭示了国际法运作的现实情况和国际法在国际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当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干涉却是国际政治中常见现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但是不干涉确立为实在国际法上的基本原则却是20世纪的产物。《国际法论丛:论当代国际法上的不干涉原则》追溯了不干涉原则发展的国际法历史,剖析了不干涉原则的法律性质及其渊源,着重阐明了不干涉原则的法律适用。当下,不干涉原则面临着全球化、人权国际化的影响和挑战,《国际法论丛:论当代国际法上的不干涉原则》从实在国际法的角度做了分析和回应。本书区分了不干涉一般原则和国际组织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组织不干涉内政原则适用于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而不干涉一般原则适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国家和其并未参加的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和私人性质的国际关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复旦博学·法学系列:国际法原理(第2版)》从罗马法、格劳秀斯的国际法学说与西方法哲学的结合角度,较全面地探索了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人权法、国际法上的领土、海洋法、国际航空法与外空法、国际环境法、外交关系法、条约法、国际组织法、联合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法、战争法与国际人道主义法等16章。全书资料翔实,观点鲜明,试图建立独特的国际法理论体系,原创性突出,并附录大量参考文献。可供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使用,亦可供从事国际法理论研究或实践工作的人士参考。
本书是本专门研究国际捕鲸机制的著作。国际捕鲸机制从“捕鲸者俱乐部”到“反捕鲸者俱乐部”的,变迁是由于国际层面主导环境理念的变化、主导国家偏好的改变及非国家行为体的推动等动力共司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当前国际捕鲸机制已陷入僵局,有必要对《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进行改革,加强国际捕鲸机制与其他相关机制的联系,并促进非国家行为体在围际捕鲸机制中的参与,才能更为有效的实现对鲸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