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跨境逃避税现象,多国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以求消除税务机关在获取域外涉税信息时的系统性盲点。但同时该制度的深度发展为纳税人的保护问题带来了新的情境,致使既有立足于国内税收征管环境下的纳税人保护制度设计难以有效应对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全书分别围绕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中纳税人保护的正当性论证、主要诉求廓清和完善对策展开研究。
在201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争端解决(Investor-StateDispute Settlement,ISDS)机制的改革被列为国际投资体制改革的五大关键领域之一。与现有的ICSID机制相比,欧盟倡导的国际投资法庭制度表现出更强的确定性和更高的效率,对于ISDS所涉及的核心问题 平衡投资者和东道国权利 也有较为深入的考量,不失为ISDS改革中一个较有前景的讨论对象。鉴于此,本书拟对欧盟倡导的国际投资法庭制度进行专题研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由此对或然中的中国ISDS方案略作探讨。
本书是针对《世界银行自然人破产问题处理报告》的翻译作品,全书由前言、章 概述 、第二章 自然人破产体制的核心法律属性 、第三章 总结和结论 四部分组成。全书分别就自然人破产的方法论、自然人破产的术语、自然人破产的基础、对抗因素、制度框架、债权人的参与、免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际贸易法》主要包括国际商事交易、国际贸易管理和争端解决制度三部分内容,既适合将国际贸易法理解为涵盖私法和公法的广义国际贸易法使用,也适合将国际贸易法理解为私法或公法的狭义国际贸易法使用,可以满足不同课时、不同专题安排的需要。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全面、新颖、结构合理、篇幅适中。整个内容既涵盖了国际贸易法的主要知识点,又代表了截至修订时的*发展。合理的编排结构有助于全面理解这一领域的整个内容,合适的篇幅既浓缩精要又适当展开,不显烦琐。 在商事交易方面,突出体现交易内容和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包括合同、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和贸易融资;在贸易管理方面,则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为核心,包括货物贸易管理、服务贸易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在争端解决部分,对应性地提供
《国际能源法发展趋势研究--兼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将国际政治与国际能源法的关系作为研究基础,分析了推动国际能源法变革的国际权力体系分配的诉求,理顺了国际能源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杨振发著的《国际能源法发展趋势研究--兼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引起国际能源法变革的主要因素及国际能源法变革的趋势与方向,分别对传统能源安全概念下的国际能源法变革、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法变革以及国际能源法变革中的国内法调整的趋势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国际能源法变革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金融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先进国家金融机构经常利用的资金调度方式,又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有积极的经济效益。本书作者在深入研究了日本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构造后,从立法的角度提供给我们良多建议。对我国今后创制同类立法提供便捷的通道。
《国际经济法学刊》刊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研究成果,促进该领域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科研发展,服务我国涉外经济立法、决策和实务操作。
本书是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研究人员承担的。由作者负责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若干重大法律问题研究”的终成果。从1998年以来,经过全所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已按计划如期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任务。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已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外交部提交咨询报告4份,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40多篇,在国外期刊发表或向国际会议提交的外文论文5篇,出版相关专著4部,本书所反映的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 本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着重对我国目前面临或涉及的某些重大法律问题进行探讨。由于调整国际经济效的法律涉及到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因此,本书的内容也包括三个领域。共探讨了十七个专题,从内容上大致划三个部分。
本书是当代国际经济法学泰斗彼得斯曼教授*理论性的著作之一。该书以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宪政主义理论为前提,深入而细致地阐释了国际经济交易、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关系,分析了过去和现在重商主义导致的“政府失灵”与“宪法失灵”,解读了GATT、IMF等自由主义国际经济规则的宪法功能;展望了宪政民主制度下将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法“宪法化”的可能性。通篇充满了深刻的理论思维和踏实的论证,对于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景主编的《国际商法学》立足于本专科人才培养要求,以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定位进行编写。在总结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的经验,重点阐述了国际商法导论、国际商事主体法、国际商事行为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商事仲裁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期望学生能掌握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实际问题。 《国际商法学》的特点: 1.内容新颖、体系合理,尤其适合非法律专业学生使用。本教材在内容上吸收了国际商法的近期新发展成果,如介绍了《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内容;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法学基础,因此在内容上增加了一些基础性章节,如企业法、合同法等。 2.阐述通俗,实践性强。
贺小勇主编的这本《国际经济法案例与图表》为“华东政法大学案图说法系列教材”之一,用案例与图表的方式,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主流观点、难点热点、核心问题等一一道来,是一本图文并茂、说理深刻、概括精要、提纲挈领的好教材,适合本科生学习、考研者和司法考试者使用。
本书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分析视角的创新。本书不仅从国际刑法角度对《经合组织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跨国商业贿赂犯罪的规则及国际合作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而且,还从国际经济法角度,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角度出发,对跨国商业贿赂行为是否属于贸易壁垒,是否应在WT0多边框架下进行谈判,以及作为国际投资法的主要主体跨国公司实施跨国商业贿赂行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规制跨国公司行为等进行分析阐述。 二是不仅从应然角度而且从实然角度对跨国商业贿赂法律进行分析,进而从中得出国际社会跨国商业贿赂法律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三是本书后从我国既作为跨国商业贿赂的需求方,又作为跨国商业贿赂的供应方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如何治理跨国商业贿赂。一方面,从跨国商业贿赂的需求方层
本书力求从专业背景审慎反思,总结近年教学和研究成果,对国际商法的体系框架进行整合,反映国际商法*动态,加强图片(包括示意图)和表格的使用,提供丰富、前沿、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实例以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国际商法:实务与案例》设置了九个项目,分别为国际商法认知、创建及管理企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产品责任法律问题、票据使用中的法律问题、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问题、商事代理法律问题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法律问题。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任务,以典型案例及其分析作为任务的引导,以“知识链接与归纳”组织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本书由陈迎编著。
《国际贸易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世贸体制下国际贸易法制的新进展。除了在章概括地论及乌拉圭回合结束后国际贸易统一法的新发展外,还在研究国际贸易各具体法律制度的章节里论述了世贸规则对这些法律制度的影响,使世贸精神贯穿于传统国际贸易法研究中。尤其突出的是,书中用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的篇幅专门研究有关世贸的法律问题,在集各家之大成的基础上,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第十二章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作为独立的一章归入国际贸易法研究中,就是在世贸背景下对传统国际贸易法研究体系的一个突破。 本书是一本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国际贸易法的专著。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法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重要公约、通则、惯例与制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海运提单,国际海运货物保险
国际经济法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实践。在近几十年中,中国的发展无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也通过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的方式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中,融入到国际经济生产当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贸易和投资都获得迅速的增加,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远洋运输也大量增加。与之相适应,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参与和制定方面也曰趋活跃。本书就针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国际经济法方面的实践展开研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国际投资领域、海事海商领域(其中特别介绍了《鹿特丹规则》以及中国的实践等)。此外,针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动荡,本书对美国近年来在金融法领域所做的努力也作了一些研究和介绍。
本书是一本有特点的国际金融法教材。内容包括企业跨境上市、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国际板、企业跨境**发行、跨境银团贷款和外汇市场和外汇制度等。本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交易的互动,国际金融法律如何影响国际金融活动/交易,国际金融活动如何促成国际金融法律的形成。(2)强调从中国视角理解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教材既讨论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的一般原则、做法,更讨论相同领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活动面临的法律约束,以及国际(和国内)金融法律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行为。(3)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既有教材正文部分讨论,也有新闻摘录、案例研究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正文内容,还设计了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问答题形式)、问题与应用(案例
《国际经济法学刊》刊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研究成果,促进该领域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科研发展,服务我国涉外经济立法、决策和实务操作。
《国际贸易中的房地产规则》在多学科视野下对原产地规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书首次对已经持续10余年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原产地规则协定》下非优惠原产地规则谈判的状况及其对WTO其他协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述。
本书从外派劳务法律关系人手,对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外派劳务关系的法律形式——外派劳务合作合同加以研究,并把对外派劳务合作合同的完善与外派企业的管理、外派劳务培训制度、外派劳务争议的处理联系起来,在理论上确立了我国外派劳务关系立法的基本原则、法律框架、内容体系。特别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我国外派劳务法律关系、法律制度的阐述,始终围绕我国外派劳务合作的实践展开,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外派劳务合作过程中发生的外派企业、境外雇主、外派劳务人员之间产生的劳务争议的法律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预防和解决争议的对策。后还专门分析了朋艮务贸易总协定》及其中对自然人流动的规则,提出我国政府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政策取向,并对我国国际劳务合作的发展趋向加以展望。
陈安编著的《国际经济法学刊(第20卷第4期2013)》系厦门大学法学院陈安教授主编的国际经济法学术论文集,它每年出版一卷,每期4集,本期设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国际环境法和国际法学术动态等专题,对推动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并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律实践以及我国的涉外经济立法、决策和实务操作,提供法理依据或业务参考。
本论丛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国际贸易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国际贸易法专业学术论作的丛辑。它面向全国,收录了国内知名学者、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国际贸易法方面的理论与实务性著述,研究范围覆盖国际贸易法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