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法系国家,富有智慧的法官会援引先例确立的法律规则审理案件,对此我们都很熟悉。问题是,解释成文法和宪法时,能用这种普通法思维模式吗?斯卡利亚大法官通过一篇诙谐、犀利的文章,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答案。在探讨成文法解释方法的过程中,斯卡利亚大法官极力主张:法官不应运用立法意图和立法史来解释法律,而应专注于法律文本自身。本书包括戈登 伍德、劳伦斯 却伯、玛丽 安 格兰顿和罗纳德 德沃金四位专家从不同视角作出的评论,而斯卡利亚大法官对这些评论也一一作了回应。
《欧洲劳动法的形成》是一部有关欧洲国家劳动法历史的比较研究著作,对劳动法在欧洲九国(比利时、英国、爱尔兰、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与卢森堡)于工业革命肇始及至1945年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劳动法体系之间的相似与迥异之处,而这些劳动法体系是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不同社会群体和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之间持续竞争所形成的结果。 本书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将劳动法作为一个过程或者过程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试图解释不同欧洲国家劳动法之间在形成阶段的发展关系。这些关系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法律移植的直接历史关系;第二类是不同国家的劳动法并行发展背后 内在的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该书甫一出版,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劳动法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书是一本建基在作者三十余年法律教学经验之上的著作,以简明、平实的语言,向法科生乃至社会大众介绍法律的基本构造。作者从法律创造的基本方式入手,将不同部门的法律横向拆解,提炼出法律构成的基本元素,剖析这些元素如何在成文法、判例法及监管规则中相互作用、发挥效力,并进一步揭示法律因何变得复杂,以及由此引发的错误和造成的混淆。作者深入浅出地道明了纷繁复杂的法律规则之中包含的共同元素,并指出其中哪些至关紧要,哪些徒有其表,哪些又造成了舛误缺失。全书以实证主义的解构式进路,帮助初学者理顺法律思路,开启一扇洞悉法律精义的大门。
陪审团,作为英国司法制度的核心基石,虽然近年来历经沉浮,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专家及民众在虔诚地信仰着,被誉为正当法律程序的典范。本书无意于纠结中国是否应当引进,而是以翔实的原始英文资料为基础,以实证和比较为主要研究手段,并辅以大量的案例评析,阐明英国刑事陪审团制度的具体运行规则、面对的困境及未来的改革思路,力求将陪审团这一陌生事物予以客观呈现。这样的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对于英国陪审团制度想要一探究竟的人,这本书应该可以提供不少帮助。
《大数据警务的崛起》一书于2017年由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在数据警务方兴未艾之际撰写的著作。随着技术的革新,社会的进步,警务执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作者指出大数据技术和预测分析将彻底革新警务执法。作者试图阐明大数据警务产生的 黑色数据 ,还探讨了大数据警务如何影响 警务执法对象 警务执法地点 警务执法时机 以及 警务执法手段 。新技术可能会影响警务的各个方面,研究由此产生的混乱,并提供了评估未来监控技术的理论框架。大数据警务革命已经到来。 这项创新的独特见解在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技术可以识别和预测未来的风险。新技术为侦查和监控提供了新的机遇,技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也伴随着各种风险。本书试图就这些创新发展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揭示和解释数据驱动的警务的扭曲效应,社会可以为大数据未来
这是一本了解德国物权法的基础性读物,是德国畅销民法教科书《德国民法导论》的物权法部分,亦是作者的代表作。书中详细讲解了物权法的规范领域和原则、所有权取得的不同形式、占有的取得与丧失、所有权保护、用益物权、担保权等基础知识,并有大量案例、图表和学习提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国物权理论和相关规范,以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定是如何适用的。
这是一本了解德国民法总则的基础性读物,是德国畅销民法教科书《德国民法导论》的导言和总则部分,亦是作者的代表作。书中讲解了民法的渊源、权利主体和权利客体、意思表示的要素、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代理的法律基础、无权代理人的责任等问题,并附有大量案例、图表和学习提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国民法基本理论和相关规范,以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定是如何适用的。
这是一本了解德国债法的基础性读物,是德国畅销民法教科书《德国民法导论》的债法总则和债法分则部分,亦是作者的代表作。书中讲解了债法的规范范围、债务关系的种类、债务关系的终止、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买卖、租赁、承揽等典型合同,以及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等问题,并附有大量案例、图表和学习提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国债法理论和相关规范,以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定是如何适用的。
本书对《联邦证据规则》的条解,大体遵行了以下模式:第一部分是对每条规则的内容进行中英文对照。第二部分是对各条规则的具体解释。第三部分是例析,就一些重要条文的重要技术点以实际判例来加以说明。
本书沿着宪政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早期宪法思想与宪政实践,分析了中世纪日耳曼社会的宪政发展状况、封建主义之下的法律和权利意识,以及教会统治对近代宪政的意义等,总结了中世纪宪政发展的特点和意义,以及近代个人主义宪法思想的诞生及其发展、完善等情况,同时介绍了以《魏玛宪法》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宪法的思想基础、基本特征等情况,并在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宪政实践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西方宪法原则与宪法制度及其现代化问题作了探讨,后围绕2l世纪西方宪法的新课题,谈及影响宪法发展的因素,并展望了当代立宪主义的使命。
专利审查,是审查员与申请人在时而进行不同见解的碰撞的同时,共同创建专利权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对审查员而言,而且对申请人、代理人、研发人员等与专利相关的所有人而言,知晓专利审查都是很重要的。 然而,因审查基准信息量庞大且专业,所以并不是那么容易学的。还有,在审查基准中,不会明确像审查员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现有技术的调查的这样的诀窍。通常这些东西是需要通过积累经验才能学到的。 作者从许许多多的案例中学到了审查实务的要点和诀窍。而本书从中精心挑选了至少这一点是应当事先知晓的内容。本书若能对提高读者的业务水平有所帮助,将不胜荣幸。
《韩国宪法学概论》由三篇构成。篇宪法总论中,论及宪法如何诞生、国家如何产生、谁是国家的真正主人、韩国的宪法史、支撑韩国宪法的四大基本原理为何的问题。第二篇宪法与政治制度中,论及代议制的利弊为何、权力分立主义产生了哪些变化、总统制的走向、国会和政府之间的牵制与均衡关系为何、法院和宪法裁判所的关系为何等的问题。第三篇宪法与基本权中,论及人生而享有的自然权利有哪些、宪法中未能列举的权利是否有必要保护、受国家侵害的基本权利如何获得救济、国家的义务有哪些等问题。
本书收录了匈牙利的著作权法、发明专利保护法、外观设计保护法、实用新型保护法、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法的中文译本,详细介绍了匈牙利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框架和实施细节。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者、法律从业者和企业管理者理解和掌握匈牙利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政策,而且有助于他们研究和处理在匈牙利的法律事务和商业运营。本书可作为知识产权领域从业人员、高校法学院师生的工具书。
大陆法系亲属法在民法典体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并在逻辑结构上逐渐发展为以权利主体为本位,突出 人 的地位和尊严,将关于人和家庭的法律置于财产法之前。本书介绍了亲属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明确规范家庭成员间的人身权利义务和财产权利义务,确保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实现; 平衡家庭成员的利益,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承认家务劳动,保护配偶经济弱势方的利益; 适用离婚救济制度,保障夫妻离婚弱势方的合法权益; 公权力适度地介入家庭暴力,保障家庭成员基本人权的实现。 韦伦霍菲尔教授撰写的这本《德国家庭法》结构清晰、表述简明,尤其注重论述《德国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与总则编、债编及物权编相关规范间的适用问题,为读者快速有效地熟悉德国家庭法提供了完美的总体框架和理论基础。此外,作为深受社会思潮所影响的私法
《日本审判便览》是日本审查员在知识产权审查时所依据的规范之一。翻译出版本书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日本知识产权审查标准,丰富审查研究资源,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审查工作,方便我国知识产权在日本的申请、保护与运用。
本书旨在总结欧盟半个多世纪法治一体化的成就与问题,并在解读《欧洲宪法条约》的基础上,运用法条诠释、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深入地论述欧盟法作为当今世界自成一类的法律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一系列具有整体性、根本性的法律问题。本书主要内容有:欧盟及其法律的核心概念、欧盟一体化的标志性历程、欧盟的宗旨与原则及其演变、欧盟权能的类型与领域、欧盟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欧盟的法律渊源及其等级问题、欧盟法与成员国法的关系、欧盟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欧盟法律的制定及其程序、欧盟法律的实施与执行、欧盟的司法审查制度、欧洲法院的初步裁决管辖权和欧盟的非契约性侵权责任与赔偿制度,等等。
本书写作于20世纪初,旨在为解决德国《劳动团体协约法》制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学解决方案。本书系统阐述了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自决力量的积极意义,认为国家应该承认社会自决力量。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当制定团体协约法,并赋予团体协约针对不特定第三人的造法效力。本书是德国劳动法之父辛茨海默的代表作,为德国当代集体劳动法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德国现行《团体协约法》的框架雏形。
作为当代知名的国际投资法学者、负责处理投资者国家争端以及投资条约谈判事务的前美国国务院法律事务办公室官员,肯尼斯 J.范德威尔德在《美国国际投资协定》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为什么要缔约投资条约以及为什么与特定国家缔结条约、投资条约规定了哪些条款以及为什么要规定这些条款、美国开始时是如何理解这些条款以及这些理解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也介绍了国际仲裁庭如何适用这些条款以及美国如何抗辩。这不是一本关于国际投资法"理论"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国际投资法"事实"的书。如果说杰克逊的《世界贸易与GATT法》是贸易领域的"圣经"的话,不妨可以说范德威尔德的《美国国际投资协定》是投资领域的"圣经"。
本书详细列出了中国和欧洲在专利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创造性的法律法规、重要评判要素、评判方法的具体规定和演变过程, 并以上百个中国实际审查案例、复审决定、无效决定、法院判决以及欧洲审查案例、上诉委员会判决诠释了中欧对专利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判断。
本书原著是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材,由I.S.施特金娜教授主编,阐述了有关法人权利能力、社团法概念与渊源、社团的概念与种类、社团的设立、改组和终止,社团法人的种类,还有社团法律关系,包括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书中对俄罗斯法律体系和法律适用中的新变化、学理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2023年是东京审判宣判75周年,作为清算日本战争罪行的总结论,东京审判对28名A级战犯的处置对安定东亚秩序、实现持久和平具有奠基作用,是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基本前提,同时也和纽伦堡审判一道,是国际刑事法治的 元事件 和国际刑法的 出生证 。 本书立足于分析19世纪末以来国际刑事法治转型的趋势和规律,揭示二战后东京审判得以确立的动力和原因,对东京审判的法理依据、管辖权之争、起诉逻辑、共谋适用、罪行审理等核心问题的聚讼由来、辩难攻防和各方理据进行梳理,重新挖掘和评估东京审判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阐述了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西方刑法思想和制度的发展,并且特别指出了刑法制度与刑法方法在中世纪出现分流的历史原因,这个原因有助于我们认知两大法系法律制度的不同价值,如大陆法系走上法典化的道路,而英美法系主要以判例法和制定法为主要刑法渊源。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思考刑法立法、司法方法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本书在笔者之前出版的《外国刑法导论》基础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增补,第一是对德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刑法理论做了补充性介绍,第二是增加了对英美刑法理论的介绍。 本书分为十三章,包括 外国刑法概述 外国刑法发展简史 刑法适用的基本理论 罪刑法定主义 犯罪论体系 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 违法阻却事由 责任论 遂犯论 犯罪参与理论 罪数论 犯罪的法律后果 。本书内容全面、逻辑清晰、体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