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是东京审判对被起诉的日本甲级战犯的*终裁决,由韦伯庭长于1948年 11月4日至11月12日当庭宣读,在庭审记录中占1443 页。全文分三篇;A篇阐述法庭的设立和审理、依据的法,并列举了日本战前签署、事后撕毁的国际条约;B篇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和膨胀过程,详述日本对中国、苏联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以及日军的种种暴行;C篇是对起诉书中罪状的认定,以及对25名被告的判决。*后附有全书人名索引。
在刑事证据法领域,有关域外法治发达国家证据制度的译著、专著、论文层出不穷,但是系统性研究日本证据法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为数不多的日本证据法乃至刑事诉讼法专著、论文面世时间相对久远,且多因法律修改而不再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学界由此得来的有关日本证据法、刑事诉讼法的知识、认识有待更新。在此背景下,作者广泛搜集日文原文资料,广纳各家观点,经过潜心研究,撰写了《立法 原理 判例:日本刑事证据法要义》,成为国内部系统性研究日本刑事证据法的专著,学术开拓精神难能可贵。 作者从立法、原理、判例三个角度对日本刑事证据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细致的论述,为国内学界展示了日本刑事证据法的三重样态,也构成本书为显著的特色。同时,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法律规定、理论观点、司法判例进行表层梳理、简单罗列,而是在此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印度国家绿色法庭的成立和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司法在印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道路。全书开篇以全球视野探讨环境正义,并由司法如何促进正义的实现引向专门环境法院和审判机构的建立问题。第二章客观阐述了印度国家环境正义的实现及国家绿色法庭的诞生。第三章对《国家绿色法庭法案》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解析,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审判人员组成、起诉资格、管辖、诉讼时效、诉讼费、责任追究等。第四章结合判例,对国家绿色法庭如何运用国际环境法的相关重要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五章 科学与法律 中,作者站在理论的高度识别并分析了环境法庭中科学与法律的互动问题。第六章对国家绿色法庭在过去五年内作出的1130个判决进行数据检视。作者对上述判决,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同案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
王国栋呕心沥血,历时3年才完成该书的中文翻译,书中编译的许多日本细菌战战犯受审的供词,以前只有俄文版本,译成中文是,也是次在发行,为揭露日军罪行提供了新的有力的证据。该书第二、三部分,详细收录了原苏联审判12名日本二战细菌战犯的正式材料,如起诉书、审讯记录、庭审材料即各被告供词和陈述、各证人在法庭上所作供词、检验委员会结论、国家公诉人讲演词及各辩护人的发言,以及某些文件证据。
《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是一部全面汉译日本法律规范的外国法规类图书,190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按照行政官厅顺序划分为25类,涵盖了宪法、各部门行政法、刑法、监狱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出版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是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移植外国法律体系的规范蓝本之一,其翻译为汉语的法律用语比较规范,大多被留用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法律学术史的珍贵来源。而且该书在翻译、编辑、校雠、印制等方面也注重创立规范,出版严谨,装帧精良,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出版于清末预备立宪、创建中国近代国家机构的时期,它的刊行为普及西方法治理念,推进法律改革,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该书内容还反映了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国
《新加坡调解公约》的起草和通过旨在保障商事纠纷和解协议的全球可执行性。2019年8月7日,包括中国在内的46个国家签署了《新加坡调解公约》,这为和平解决国际商事争端开辟了新的国际法路径。在系统解读具体条文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批准《新加坡调解公约》的利弊条件,并提出应从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层面推动《新加坡调解公约》在中国的落地。本书不仅反映编者亲历《新加坡调解公约》谈判及签署过程的所见所闻,也是编者多次调研所产生的学术成果。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大的群岛 ,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着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 。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多语言、多 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 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周超*的这本《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及中 日比较研究》从比较法学的立场出发,对于日本以《 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进 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对中国和日本的 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分析 。作者立足于中国文化遗产之法律保护状况的基本现 实,在开展文化遗产相关跨文化行政法之中日比较研 究的过程中,努力探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法制体系 建设的经验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