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文库2012(3):侦查行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次系统地从审前程序中的侦查行为出发来研究刑事冤案。以收集数据和典型案例等实证分析的方法,梳理出侦查阶段导致刑事冤案产生的具体原因集中于刑讯逼供、刑事司法鉴定错误、现场勘查失误、目击证人辨认错误等不当的侦查行为以及侦查主体的认知偏误和侦查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防治刑事冤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制度,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今后侦查行为运作的基本理念以及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冤案防治对策。
本书以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在实践中的探索,以及重庆市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为基础开展研究,对一些重要制度,如社会调查、寓教于审、心理干预机制、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多样化刑罚处罚方式、判后矫治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并从普适性运用以及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构建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对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中德私法研究(16)》以混合担保为主题,设置以下栏目:主题报告、主题文献、专家专稿、私法教室、学术沙龙、法律法规。其中,主题报告题为《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的顺序利益和免责条件》,并附评议1篇《也谈谈对混合共同担保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圣平教授主题报告的读后》;主题文献4篇:《数个他债担保人的内部求偿》《区分性连带债务理论体系中的共同担保》、《担保人间的补偿义务》《保证人和土地债务担保提供人之间的追偿请求权》;专家专稿3篇:《 情势变更 的解释途径及中国民法典的选择 学理、判例及合同编编纂中的情势变更之体系化思考》《动产所有权无负担取得之研究 《物权法》第108条的解释论》《格式条款提示说明义务之再审视 以个人金融相关法律实务的新近发展为例》;私法教室2篇:《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附保护第三人
司法行政一词,具有特定的含义。新中国的司法行政,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出现,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道路,终于迎来成就辉煌的今天。回顾60年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制度的完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审查毫无疑问是(美国)宪法学中至为重要的篇章。由于美国宪法中没有对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直到马歇尔大法官在联邦法院吹响号角,问题才得以浮现出来,从此,司法审查问题已成为美国历代宪法学人进行科研攻关的一个热点难题。《伟大的篡权(美国19\20世纪之交关于司法审查的讨论)》选题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中于司法审查权的有无,以比尔德《法院与宪法》的文章为线,辑文十篇。内容大致涉及三个主题:对制宪会议相关资料的挖掘和分析,来证明“宪法之父”们的本意是否要授权法院进行违宪审查;厘清宪制安排下法院与立法的关系;探究司法审查权有限性的理论根源,是权力分立,还是所谓的政治问题。本书由查尔斯·比尔德等著。
本书讲述的是陪审团的故事。作者在十年时间通过对上千位陪审员的经历进行调查和研究,证明担任陪审员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了高尚的公民责任感。参加陪审团的过程,对每一个陪审员来说都可能是一段鲜活的经历,这段经历会改变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认识,还会拓宽公民责任的范围。典型的陪审经历对每一个陪审员而言都很重要,不管陪审经历是长是短,很多人都还能用生动的细节描绘出在法院的短暂经历并从中汲取人生重要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与普通公民进行协商才是陪审团的力量源泉,这也更加强调了理解、领会、推广有意义的公共协商对于现代民主机制的重要性。
本书从教育改造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制度规范的实践逻辑等多个维度,详细梳理了陕甘宁边区监狱的教育改造制度,深入剖析了该制度的创造性、系统性和优越性。
这是本涉外及涉港、澳、台民事公证是实务读本。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了涉外公证概念、涉外公证有关规定、涉外公证办证指要、涉外公证实务等内容。
这些老师都是备受法大学子爱戴的老师,是他们一票一票评选出来的自己*喜欢的老师,14年过去,法大学子遍天下,但是看到此书,他们会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那位老师,想念法大。因此,此书既能凝聚人心,同时还能塑造良好的法大形象,推出一批形象鲜活、有血有肉的法大教师形象。
为了帮助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人民警察准确掌握《新程序规定》的修订精神和基本内容,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公安院校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新程序规定》的直接起草者,我们根据本规章的起草原意,紧密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和修订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复杂问题,从公安行政执法的理论、实践等层面对《新程序规定》逐条作了阐述,对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了解答,并对公安行政法律文书的制作和使用作了说明。
本书收录文章包括:“姚周霞晋“故事”考”“潘萍因“仁政”之名——宋代囚犯人道主义对待初探”、“张梦蝶从精神赡养入法看孝道在中国法律上的变迁”、“陈炜强美国司法审查形成的政党因素”、“杨孟哲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核心——州府录事参军研究”等。
国家象征法律制度中外比较研究 丛书自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 八五 普法规划,通过汇集和整理中外国家象征法律制度资料,对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等宪法相关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将制度梳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为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参考。丛书具体分三册,分别为《中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 国旗、国歌、国徽》《国家象征法理论研究导论》《国家象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从三个不同侧重点对国家象征法律制度加以探讨。第一册着重介绍梳理我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的制度、实践状况;第二册着重归纳总结国家象征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构建国家象征法体系;第三册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梳理各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的异同。三册书都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国家
通过约翰·马丁格编著的《秘密线人》中对线人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大量信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认识线人。也就是说,通过研究一些浅显易懂的线人程序知识或技巧,将使执法人员更好地发展和管理线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一个能够最充分、最大程度利用线人的方式,并且在使用线人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这本书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以中国科学基金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组织法律制度、依托单位管理制度、评审专家管理法律制度、资助管理法律制度、科研诚信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科学伦理法律制度、法律责任法律制度。本书首先立足于对我国二十多年以来的科学基金立法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对完善我国科学基金法律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
在海峡两岸隔绝时期,刑事司法互助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两岸人员、经贸、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往来日益频繁,跨境犯罪不仅大量滋生,而且从趋势看,更是利用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现状,利用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并不畅通的客观事实而大势实施,一定时间内甚至出现某些或者某类犯罪特别突出的情况。 两岸的刑事司法互助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一样,与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方向发展之前,合作打击跨境犯罪与刑事司法互助并不具备现实的条件。《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回暖之后签署的一系列协议之一,它不仅顺应两岸交往的现实需要,而且是继《金门协议》之后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但是,《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只是一个框架性协议,对
法律漏洞是指实证法违反计划的不完整性,其功能为界定“法律外的法之发现”领域,从而区别于“依据法律的法之发现”(解释)和“违反法律的法之发现”(修正)。漏洞领域与法律解释的区分标准为规范之可能文义,其最外部边界取决于作为整体的法秩序。漏洞确定的标准包括实证法规定本身、实证法的评价(尤其连同平等原理)以及普遍性法原则及法价值,由此决定三种不同的法律漏洞:拒绝裁判漏洞、目的性漏洞与原则及价值漏洞。就漏洞确定与填补的关系而言,二者在拒绝裁判漏洞的情形彼此分离,在目的性漏洞的情形保持统一性,而在原则及价值漏洞的情形,漏洞确定则为填补指明大致方向,由此便能揭示“可能”“必然”和具有“具体化功能”的三种类推。漏洞填补之界限在前两种漏洞的情形分别涉及不可填补之漏洞和禁止类推的问题,第三种情
在当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法治视野下的秘密侦查》通过对古今中外秘密侦查制度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探索建立包括法治原则、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审查批准程序、证据使用、救济机制等环节在内的一整套秘密侦查制度,从而确保秘密侦查措施在*限度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发挥更加积极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