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奇书:乍看之下会以为是清代以前某个封建王朝的野史;继而会以为这部书是一种笔记小说,当然也是清代或清代以前的玩意儿;再继而又以为它是从类似庄子、韩非子或人所不知道的某个“子”的大作中辑出来的古董!可到底是什么、是一本怎样的奇书?答案还是你自己来揭晓吧! 本书全文用文言文写成。每一则的结句,正如古典诗词的结句,耐人寻味,而全文读起来也比读《伊索寓言》或《艾子杂说》更觉亲切。作者这样的文言方式来写寓言,也和惠能写的偈语那样不难理解,而且文字的洗练性更有助于寓言的含蓄美!
《有话说6》是友谊凤凰丛书之一。一手包办,奋笔争自由是争取自由的步,也是争取自由的最后一步。步在于使人觉醒,最后一步在于使子孙觉醒。这两步都不可缺。顶礼那奋笔争自由的人,他们比起搞政治的,得太多了。
《做自己的先知》内容简介:不再逼自己成为更美好的人,不再强迫自己成为别人,就像出污泥的莲花已经开展,它生来就是一朵完美的莲花,完全不必与玫瑰比较,也不必努力成为一朵“更好的莲花”,现在就是好的时刻。 在与真实的自己相遇,与自己真诚地和解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害怕,没有什么可以损失,没有什么需要去改善,没有什么要去克服,甚至可以大胆地邀请恐惧前来,大肆庆祝自己的失败,于是,挫折感消失了,迎向未知的勇气自然升起。 本书是台湾知名作家李欣频的作品,书中讲述了她在2005年两次印度修行之旅的体验。在第一次为期21日的灵修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每一天的修行经历,通过静心、、与神同行的方式,作者更深地了解了如何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自我,理解了宇宙的宏大无限与自体的渺小,从而更能体会活在当下、积极的心向
《龙套泪眼》收录了《沈镛与美学出版社及其他》;《凤姐和沙博理》;《哭姚平》;《与李黎相识》;《记梅兰芳先生》;《陈鲤庭金山赵丹》;《天真的小丁》;《忆金山》;《记姚苏凤》;《怀倪斐君》;《董鼎山一家子》等作品。
面对着这样的时代,一个作家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透过过剩的媒体制造的信息垃圾,透过浮躁的社会泡沫,去体验观察浸透了人类情感的朴实生活。只有朴实的、平凡人民的平凡生活才是生活的主流,在这样的生活中,默默涌动着真正的情感、真正的创造性和真正的人的精神,而这样的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真正的资源。 作家当然可以也必须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地创新,大胆地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处理生活,大胆地充当传统现实主义的叛徒,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对抗,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批判和怀疑精神,他们作品中贯注着的对入的命运的关怀和对现实的妥协的态度,则永远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法则。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必须在作品中倾注我们的真实情感,不是为了取悦某个阶
一个是英语文学庙堂的梁前燕,一个是游进西方油彩池中的中国鱼彼此隔着几行文字遥遥聚首,互如隔世游魂。文字如线,梁遇春似钩,王玉平是饵,钓出斑斓的弥漫着酒气的鱼;不知不觉中竟然也仿佛理清了百年中国文心、画魂的轨迹。一篇篇连绵呓语中弥漫出五颜六色的意象。一幅幅谜一般的画也突地张开了嘴唇,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这是两个禀正邪两赋而来的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梁遇春,一个爱打瞌睡的精神浪子,生子 1906年,因猩红热病逝于1932年时年仅26岁。但他仿佛是走完漫漫艺术长路,又从未来回来的老小孩。他要把像他一样憧憬过青春、做过文学梦的更年轻的孩子们从文学、艺术的陷阱、深渊边上救下来,放他们到人间自由自在地生活。他说:”自己弄错了,你还是一个人;随人做对了,你连一只鸟也不如。” 王玉平,曾是个厌学的
《法官物语》以法官之声为线索,收录了99个真实的法庭故事。在这些关乎生与死、罪与罚、爱与恨的法庭故事中,通过品味那些平时不易流露的法官内心的真实声音,读者诸君或许可以更加感性地认知到,司法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以及正义是怎样实现的。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2版)》内容简介: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靠前香笔记》成书于1796年,是一部介绍养兰方法的古籍。内容涵盖了兰花的历史、鉴兰标准、养兰方法等,是兰花古籍中的经典,可以说是集中了我国古代兰文化的精髓。该书的每篇文章包括序言均进行了词语注释和全文翻译,并创新地加入其对该古籍的特色点评。
《玉碎》邵丽的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玉碎”并非孤注一掷的决绝,而是不较劲亦不撤离的人生态度:“拿起就拿得风生水起,放下则放得纹丝不动”。的不紧张,前提当然是对生活的看穿。生活总是寻常,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只是充满了意外和漏洞。人总是这样,起初“以为这一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这条路不通还有另一条,以为看开就是逃避,宽容就是投降,总是握紧拳头去较劲。可是,那些意外和漏洞总会超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人便懂得了松手。
对于身处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的首要政治主题。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中国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支撑。先秦法家“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理念,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的理论形态、历史贡献、合理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等问题,力图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发展法家思想,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撑。
本书收录江平教授访谈近百篇,通过聚焦立法实践、司法监督、社会时事等多方热点的对话,深刻还原一代法学名家的思想细节。希望能给读者展现“法治天下”更加饱满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