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文集》第三卷收录了《波斯人信札》和《罗马盛衰原因论》。 《波斯人信札》(1721)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部、也是专享的一部小说。本书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有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孟德斯鸠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本中他次概略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按照孟德斯鸠的历史编纂学的观点,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孟德斯鸠和所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一样,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社会思想对
法治事业需要法律人来维护,而法律人更需要法律职业伦理来规范。法律职业伦理是一个与法律职业道德生活恰当勾连的伦理学问题,关涉法律职业者的角色定位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去进行学理的分析与解释。本书以伦理学为理论分析框架对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进行分析和探索,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学科进行定位。在论证其正当性来源与学理基础的基础上,挖掘法律职业伦理的规范与自律的理由,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道德蕴含,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导向,法律人的道德良知与德性养成。通过法律职业伦理的伦理实践与道德评价,将法律职业的使命与目标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解读,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虽然我国法学界也出版了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教材,但都是从职业分类进行叙述的,而以伦理学为分析工具对法律职业伦理进行伦理学分析则几
《孟德斯鸠文集》第二卷收录《论法的精神》下册,本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被称为 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 本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或近现代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的各种法律文献。根据内容的不同,本书将这些法律文献资料分为法典法规篇、地方法规篇、乡规民约篇、习惯法篇,并附司法文书篇。本书内容宏富,许多资料弥足珍贵,对于法理学等法律科学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作者在掌握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中越边境走私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惩治走私犯罪的司法实践,着力就走私罪的既遂与未遂、共同犯罪、罪数形态以及“武装掩护走私”、“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抗拒缉私”和“以走私罪论处”等重大疑难共性问题,从司法认定与适用的角度对其展开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结合既有的刑法理论一一表明了本书的观点或立场。同时在走私罪的立法与执法完善方面也作了较为周到的探讨,并也提出了相应的系列完善举措。
当今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在侵害个人信息的事件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本书试图结合比较法的经验,探讨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条件下保护个人信息相关权益的可能性和不足,以及在面对现有制度的不足之处时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本书分为四章,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章,主要讨论个人信息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从自主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讨论依照我国现有制度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可能性,现实制度中的不足以及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四章,结合上文中现有制度的不足讨论可能的补救措施,即在未来我国人格权法中建立个人信息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所选文章大体围绕行政法制建设中的合法性问题展开,代表了作者对行政法治的求索和在论文写作上的探索。
本书主题聚焦“世俗秩序:从心灵世界到法权政治”,从哲学、政治、历史与法权诸方面对于世俗秩序的一般状况及中国样态作跨学科的交汇审察,以期引发汉语学界对这一论题的关注,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当下中国的社会与政治转型。本卷所载论文,皆秉承这一宗旨,既有从观念史的角度对于世俗化问题的梳理,亦有从古典传统的立场对世俗化一般理论的反思,更有着重于中国法制实践的世俗理性主义的追问,最终汇聚成对当代国家间秩序与国家秩序的整体性思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权力限制哲学,就是关于权力限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权力限制方案,生搬硬套无异于削足适履,“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一国权力限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核心和关键有二,一是本国现实国情;二是对权力限制模式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即各种权力限制模式具体如何发挥作用、需具备何种外部条件、它们是因何而发挥作用,又是因何而没有发挥作用等。要在此基础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权力限制道路。后向东著的《权力限制哲学(权力限制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精)》对权力限制哲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中越边境走私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惩治走私犯罪的司法实践,着力就走私罪的既遂与未遂、共同犯罪、罪数形态以及“武装掩护走私”、“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抗拒缉私”和“以走私罪论处”等重大疑难共性问题,从司法认定与适用的角度对其展开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结合既有的刑法理论一一表明了本书的观点或立场。同时在走私罪的立法与执法完善方面也作了较为周到的探讨,并也提出了相应的系列完善举措。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权力限制哲学,就是关于权力限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权力限制方案,生搬硬套无异于削足适履,“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一国权力限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核心和关键有二,一是本国现实国情;二是对权力限制模式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即各种权力限制模式具体如何发挥作用、需具备何种外部条件、它们是因何而发挥作用,又是因何而没有发挥作用等。要在此基础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权力限制道路。后向东著的《权力限制哲学(权力限制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精)》对权力限制哲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