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二十五载生机勃发,难被超越之法律通识经典。于浩瀚法域中追寻法理要义,以文学手法来探究法律真谛。启迪读者领悟法律之精妙,激发读者思考中国之愿景。
2012年新的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施行以来,纪检监察公文从格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教材就是以近期新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编写的,同时密切与纪检监察的业务实际相联系,希望有助于学生和广大读者业务能力的提升。教材从公文的基本知识开始,从格式到内容作了一个系统介绍,以便于读者理解掌握。主体部分从纪检监察公文概述、执纪审查公文、案件审理公文、纪检信访举报类公文和纪检监察信息的写作五部分对纪检监察公文及其写作作了详细解读。《纪检监察公文写作》紧贴发展着的纪检监察公文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践性,通过各种公文的格式、样式及附例展示增强了教材自身的可读性,从而使广大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受到教益。
《圆圈正义》: 文章一部分来自作者精选的已发表的短文,另一部分为本书首发。目录经过重新编排,目录全文请见共享目录 圆圈正义 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 17 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 22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纪念一只越狱未遂的鹦鹉 20 何谓榜样 28 今天是艰难的,但也是精彩的 35 下跪 42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50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52 律师为什么喜欢为 坏人 做辩护 63 权力为大 各自珍重 州官可以炫权,百姓何以为炫? 67 思想、言论和惩罚的边界 111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见死不救、该当何罪? 72 路边的野草你不能采? 76 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故意杀人三题 121 无论多么伟大 终有一天谢幕 129 人类的观念会崩溃吗? 在虚无中寻找意义 142 今天,你刷存在感了吗? 25 爱要常觉亏欠 客要一味款待 139 心怀永恒 活
几个世纪以来,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如果没有著作权法或者其他制度为新闻提供保护,猖獗的盗版将使新闻业的投资无从收回,新闻出版者就无法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而高质量的新闻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著作权不保护单纯事实信息是著作权法的基本规则之一。新闻是一种负载着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为其提供著作权保护将造成少数媒体对新闻的垄断。这一紧张关系贯穿着新闻著作权制度史的始终。 本书系统论述了17世纪以来英美两国新闻出版商追求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详述了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条件、组织形式、行业格局和规制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和公众关于何为 盗版 、何为 可接受的复制行为 等不断变换的观念和看法,以及不同时期新闻出版商为制止同行盗版而采取的法律和非法律制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 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 汉德(Learned Hand,1872 1961),是与约翰 马歇尔、小奥利弗 温德尔 霍姆斯、路易斯 布兰代斯、本杰明 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精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全书遵循先总后分、先普遍后特殊、先理论基础后具体实践的总体思路,共分为 法学基础 法的概念与法的方法 中国的法与社会 三个板块,分别介绍了《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论法律》《法理学的范围》《纯粹法理论》《法律的概念》《法律帝国》《法社会学》《乡土中国》《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共14本法学经典著作。 法学基础 作为第一板块,主要包括对《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6本著作的导读。它们共同关注法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同时也密切关注法律、国家与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关系。《利维坦》的研究
《王名扬全集②:法国行政法》是王名扬教授著名的 行政法三部曲 之一,也是王名扬教授一生重要的著作,为中国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行政法学起源于法国,作者早年在法国留学,对法国行政法制度了解颇为透彻,书中所用资料均为手资料。作者从行政、行政法、行政法学等基本概念入手,对行政职能以及控制行政权力且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展开深入细致的论述,展现了以行政的功能和作用为主线而展开的法国行政法学的完整体系。
《英国法释义》是一部论述迄至18世纪中叶英格兰普通法的法学著作,也是部全面、系统阐述普通法的论著。全书分为四卷:人之权利、物之权利、私犯、公犯,首版于1765 1769年陆续面世。 面对这部著作,任何一位法学教授均会感到渺小,其同时亦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弗雷德里克 梅特兰); 若《英国法释义》未于当时诞生,则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是否会如此普遍地接受普通法非常值得怀疑 (威廉 霍尔兹沃思)。 本书为《英国法释义》的卷,分为导论与本论。导论系作者于1758年就任维纳英格兰法教席的就职演说,通过概述英国法的研究、法律的性质、英国国内法与适用的区域而强调研习英国法的重要性。导论中论及政府的一般理论,即为杰里米 边沁1776年匿名著作《政府片论》所批评的对象。本论部分的主题为人之权利。作者将人分为自然人与拟制人两类
罗纳德 德沃金是近四十年来公认的最重要、最具争议的英美世界法理学家之一。本书分为十二章,从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 唯一正确答案 命题、法律解释论、宗教与生命等方面全面而洗练地介绍了德沃金的思想,增补了对德沃金近作《刺猬的正义》的讨论,并更新了德沃金著述的完整题录。
该成果围绕着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重点讨论了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犯罪治理模式及其选择、预防性治理模式的方案和优势,预防性法律制度的体系性构建、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精准防控和主动干预、预防性犯罪治理的制度边界、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信息技术支持等不同层面对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 br 主要但是不限于以下具体研究对象:一是犯罪治理模式的历史形态;二是犯罪治理模式及其选择;三是预防性治理模式的提出、方案和优势;四是预防性治理模式及其法律制度的体系性构建与完善。并以此为契机,为犯罪治理现代化、提升安全治理能力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着重从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预防性犯罪治理体系构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体系性建构、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精准防控和主动干预、
该书系法学专业民事案例研习课程的实践课用书,其主要介绍德国鉴定式案例研习方法,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参考答案为学生提供鉴定式案例研习的训练。适用于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也适用于非法学专业选修民法、经济法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对民事案例研习感兴趣的法律实务人士。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案例分析方法介绍和阐释。该部分包括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基本介绍、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阐释等等。 第二部分是案例研习和参考答案。该部分提供50个左右的民事案例,包括与民法(含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事、行政、刑事的案例,涉及目前比较热点的案例,供学生研习,同时按照鉴定式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照学习。案例选取自我国实际判例,以及德国教科书以及德国案例教科书的经
刑法学的向度
全书共分为七章。 章,西班牙现代刑事诉讼的形成,主要研究西班牙刑事诉讼发展史; 第二章为诉讼主体理论,主要研究刑事诉讼的各主要主体; 第三章为保护之诉研究,主要研究西班牙宪法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第四章为诉讼对象理论,主要研究刑事诉讼的裁判对象; 第五章为预审程序研究,主要研究各项预审行为; 第六章预防措施研究,主要研究强制措施; 第七章刑事证据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刑事证明的一般理由。
《刑法学讲义》: 本书是超过800万人关注,引发学法热潮的 法律大V 罗翔教授撰写的一部面对普通读者的刑法普及讲义。 这本书囊括了刑法学所有核心议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原理性质的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写起,结合年来社会热点案例科普讲解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为读者构筑了完整化的刑法学体系。 罗翔教授以真实、有趣、接地气的案例与严谨的讲解,告诉读者,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规避风险、维护权益,更能激发读者以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理解各种社会事件和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启发读者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正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各类法律问题和法治场景对相关技术的支撑需求,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也使得法学的科际性、交叉性、复合性愈发突出。本书着眼于 数字法治 这一主题,聚焦人与科技互动过程中规则的建立与实践图景,探索秩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本书分为 数字法治理论 算法风险及其治理 人权与技术规制 智慧司法 四个部分,具体呈现了当下法学界对数字法治基础理论问题的阐释,大数据杀熟、人脸识别、数字货币、疫情防控等热点话题在法学层面的探讨与回应,以及智慧司法推进过程中涌现的真知灼见。本书既有在宏观层面对数字法治、人与科技互动模式构建的理论总结,也有在微观层面对规制具体技术之路径问题的分析思考。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汇聚了我国法学界在相关
本书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它们选题广泛、写作时间跨度大,几乎涵盖了他对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甚至是刑法哲学等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在这些文章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题进行了探究,其中批评罗尔斯的文章甚至直接影响了《正义论》部分内容的修正。此外,哈特还对重要的法律理论家如耶林、霍姆斯、凯尔森和富勒展开了真诚而犀利的批评。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哈特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篇》和《法律篇》是西塞罗在政治、法律方面重要的两部著作,代表了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在《国家篇》中,西塞罗提出了共和的观念,他的共和观念综合了以前的诸多政治观念。西塞罗的共和思想不但是罗马政治文化的折射,也是整个古典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法律篇》完全与《国家篇》一体,其内容以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传统为依据。阅读此书,对于我们了解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中外哲学典籍大全 外国哲学典籍卷》遴选世界历史各个时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哲学典籍,包括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阿拉伯等文明的古代哲学经典,以及近现代哲学的核心著作,以期系统呈现外国哲学思想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脉络。 此次出版外国哲学经典的译本严格选择原著底本,以来源清晰、论证有
《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是法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彼得拉日茨基的代表作。在本书中,彼得拉日茨基通过与道德相对比阐释了法律的基本性质。他深入讨论了 法律 法律规范 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 法律的类型 公法与私法 法律的社会功能 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学议题。本书的特色和原创性的是他讨论这些问题的理论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基于此种理论视角,彼得拉日茨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细致且全面的法律的社会-心理图景。基于该理论视角,彼得拉日茨基提出了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理论命题,即真实的法律源于个体的主观体验,法律是一种心理现象。
法庭话语作为机构性话语一种特殊的功能语域呈现出很强的即席性、互动性和规约性,在本质上是言语行为的类聚系统。法庭口译的要求是要忠实于原语,这种忠实要求译文达到原语的效果,真实表达原语者的意图,严格保留原语的形式、风格、语气以及言外之力。但要从法律和语言两方面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 法律上的对等 ,对法律口译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本课程以中国法庭审理的涉外案件相关材料为基础,重点训练学员如何成为使用不同语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诉讼各方与庭审法官、合议庭之间互相理解沟通的桥梁与中介。 本书将介绍法庭口译的历史、法庭口译员职业道德、庭审程序、法律词汇、刑事(民事)案件庭审流程、法庭语篇的特点、法庭口译的程序、口译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庭审判程序大致可分为开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