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是“现代侦查学的创始人”和“科学犯罪学的奠基人”、在司法侦察和犯罪学领域拥有无可置疑权威的汉斯·格罗斯博士的两大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分量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可以说是最早的专门探究犯罪心理的专业性著作,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犯罪心理学》出版后,引起了司法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久就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8种文字,在欧洲和北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公检法司及司法专业师生不可不读的专业经典之作。
本书从一位从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家暴受害人法律援助工作二十年专业律师成长视角,用公开典型案例讲述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作者从个人经历、难忘案件、办案感受,对女性困境的思考以及对女性权益社会现状法律的思考并创建援助中心,希望让大家通过一种尊重和支持的团体氛围,让女性树立生活信心。通过故事的讲述引导面临困境的读者们创造出全新的、坚实的情感联结,亦明白自己并不是一座孤岛。如作者说:“一晃近20年过去了,这是我此生最丰沛的一段生命历程,奋斗的岁月最终以一组组数字呈现,显得简单、具象,只有我自己知道那背后的艰难、繁杂,怎样的厚重,深远呢!那是她们的故事,也是我的。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是经典著作的再版。《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部围绕刑事诉讼法的经典格言展开。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会再度普及法学常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用格言的形式讲述程序正义的理念,普及法学常识,穿插各种典故、寓言、经典案例,读来妙趣横生,不仅适合专业读者阅读,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之后的第四本独著专著,以其十多年内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书评,纪录了从一个“留学运动”的见证者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者的思想足迹。这些书评具有鲜明的“中国道路”自觉,分析和评论了从安东尼奥·奈格里与迈克尔·哈特、弗朗西斯·福山、孔飞力、列奥·施特劳斯、约翰·麦考米克、伊万·克拉斯特耶夫、哈罗德·伯尔曼、络德睦、汪晖、黄兴涛、苏力、贝淡宁、王绍光、欧树军等一系列中外学者的著作,是对学术书评这一文体的新探索,更是对一系列解释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与叙事模式的审视与解剖,具有学术史反思的意义。
如果人们无法通晓如何应用某个法律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效力会如何?我们能够利用设计提高人们的法律能力吗?我们该如何在公共机构应用参与式创意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书主题聚焦“设计”与“法律”,共收录主题文章10篇。本书为设计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法律设计主题,本书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设计行动主义、女性与设计、设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人道主义设计等主题。
“知宋”系列邀请国内相关领域很好学者选编宋代各方面研究经典论文,并增加导论、编者按,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准确阐释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种,重点探讨宋代法律制度、法律理念、法律实践。 宋代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承袭唐代之制,另一方面又进行改革,创立了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全书分三编:第一编为“宋代的司法审判机制”,第二编为“宋代基层社会的法律日常”,第三编为“宋代司法裁判的价值理念”,共选论文14篇,内容丰富,逻辑严谨。
本书就以清代蒙古朝贡法律制度为研究人口与论证实例,围绕该制度是如何在清廷中央与蒙古地方诸部的互动中驭势而治的法律制度史,着眼于阐释该制度的建立原因、梳理该制度的发展过程、评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制度的实施状况、检视该制度的功效发挥等多个方面,系统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蒙古朝贡法律制度调整央地关系的鲜明化、突出性特点。同时,深入剖析在清廷中央对蒙古地方实施调控过程中,该制度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平衡机制的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了积极效应,又在哪些状况下未能适时适度地释放央地共治的并举效能从而产生了消极影响,最终说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法律多元一体化格局生成的社会土壤。
本书针对我国道路交通道路事故责任的现状,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正在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进行系统探讨,涉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构成、责任形态、归责原则、责任主体、损害赔偿等内容。
为全面评估和健全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本书从基础理论、制度框架和具体制度等层面予以系统分析。所依据的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的修订时间截至2018年。基础理论的探讨试图回答信息披露制度为何必须以投资者为导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制度框架的探讨,试图建立一个信息披露制度的宏观分析思路;具体制度的探讨,则首先从探究强制性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修订完善开始。其次为保证信息披露的顺利实施,探讨了信息披露监管权配置和民事权利救济的新途径等问题。
《秦汉刑事法律适用研究》以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及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为主要材料,对秦及汉初时期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收录了真实司法案例的材料为考察秦汉法制的实施状况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及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解读,探讨了哪些主体具有适用法律权限、对象在法律适用中有何意义、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疑难、适用法律活动体现了哪些特征、数罪并罚的原则与加罪一等减罪一等的原理等问题。
《国际海洋划界论:有关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的目的在于以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为线索,系统深入地研究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和实践。为此,《国际海洋划界论:有关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分为以下六章: 章主要研究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产生过程及其含义。第二章通过对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渔区以及单一划界等各类国家实践的研究,认为76%的划界条约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等距离边界。第三章研究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与公平原则的关系。《国际海洋划界论:有关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认为,两者在等距离的法律地位、特殊情况与有关情况的功能以及划界程序方面有很大区别。第四章主要研究将等距离作为划界出发点的理由以及特殊情况的标准。第五章研究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习惯法性质。第六章为结论,总结全书的主要观点
本书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比较相结合的法律研究方法,在对有关理论及立法实践进行研究和论证的同时,与大量的典型案例相结合,探讨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立法建议。本书的内容涉及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本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构成要件的法理及实务分析、仲裁协议及仲裁管辖权等内容,不仅包含了对目前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热点及前沿问题的探讨,如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网上仲裁协议等,同时,对面临冲击的传统仲裁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论证。本书的特色及创新在于:从选题上说,目前为止,尚无专门针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论著。基于仲裁协议在仲裁制度中的基础地位,本书的出版,对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理论研究具有的价值;从内容上说,本书不仅对目前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热点前沿
风险无处不在,追求利益优选化的企业更是与风险如影随形,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机制的缺失给中国企业带来日益增多的隐患。张思星主编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全书(知识详解·风险提示·典型案例·法律规定)》针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金融法律知识和管理经验于一体,内容涵盖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风险,公司的内部治理,企业运营中内部、外部的法律风险防范,企业财务、税务和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企业解散和破产等内容,对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透彻而切合实际,是一本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详解、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和法律规定于一书的上乘之作。
汪海燕、董林涛、于增尊、马康、付奇艺编著的《刑事诉讼法解释研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上篇为刑事诉讼法解释原理研究,主要围绕刑事诉讼法解释的功能、解释的主体、解释的原则、解释的方法、解释的程序等基本原理问题展开,以期构建系统的刑事诉讼法解释原理体系。下篇为刑事诉讼具体制度解释问题研究,以管辖、辩护、证据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侦查、强制措施、公诉、审判、特别程序为研究对象,结合刑事诉讼法解释基本原理,分析现行刑事诉讼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本书阐述公司律师非诉法律事务处理工作的操作指引,包括企业设立辅导、改制、并购重组、投融资、上市、产权转让、产权界定、房地产开发、知识产权事务处理、公司治理、薪酬设计、私募策划、信托运用、经济纠纷处理、专项谈判、专项尽职调查、专项法律防控、税收筹划、解散清算等业务。本书是律师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剔除了于实务无助的纯理论分析,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实际状况,力求去伪存真;从分析、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角度,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业务操作层面实实在在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