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共五章,章概论介绍了中医筋伤学的相关概念、发展简史、病因病机与分类、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述了上肢、下肢、躯干和其他特殊部位临床常见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和预防与调护等内容。本在吸收既往中医筋伤学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编写纲目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好教,学生易学。同时注重保持中医骨伤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精华,吸收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知识。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大到结婚买房,小到网上购物。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法却不懂法”,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法律早就成了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但当我们真的身处这些纠纷时,还是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对此,“南方周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授,历时一年,共同打磨课程。他们不仅会分享在面对网络暴力、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等日常问题时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更会说透法律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底层思考模式,助你像法律人一样,用更宏大的视野,直面更复杂的世界。
如果人们无法通晓如何应用某个法律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效力会如何?我们能够利用设计提高人们的法律能力吗?我们该如何在公共机构应用参与式创意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书主题聚焦“设计”与“法律”,共收录主题文章10篇。本书为设计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法律设计主题,本书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设计行动主义、女性与设计、设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人道主义设计等主题。
“这是一部少有的、在民法学方面有真知灼见面非人亦云的作品。 全书汇集作者沉淀多年的研究成果32篇,每篇既独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系统地表达出作者关于民法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本书对中国民法理论的研究以至民法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采取一系列主动跟进的思路举措,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履职尽责,推进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形成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法律监督新格局。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建党百年、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党中央专门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班级管理绪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环境与时空管理、班级人际关系、家庭教育与家长成长、班级安全教育与管理、班级卫生健康管理、班级心理辅导、班级资源及资料运用与管理、义工管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班级管理手册,并且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呈现了一个个案。很后,还简单介绍了特殊儿童日常行为及生活能力教育课程及读本。
本书是本书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书《正义的语境》的进一步延伸与补充。在本书中福斯特讨论了在社会政治情境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超越国界,正义最终涉及一个规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辩护权利。 福斯特认为,自古以来,哲学以多种方式给人下定义,从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这些定义都在凸显人是作为辩护性动物这一形象,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的实践,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设想成与各种辩护紧密相连的实践。无论我们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把理由的要求置于自身(和他人),不管这种要求是明确提出的,还是一直隐含的。从这一视角,当人类处于“辩护秩序”中,我们就把社会的情境称为“政治的”情境。 因此,福斯特在这里就缩小了正义的概念,在他的阐述中,正义不仅要求为什么某人拥有或不拥有某种权利或物
实践中诸如应收帐款质押等普通债权质押活动如火如茶开展,但因为法律规定的欠缺或过于简单,致使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书通过分析调关理论和实践的现状,指出利益均衡考量的缺失是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基于普通债权区别于动产及其他财产性权利的特性,构建普通债权质押制度时应重视对利益均衡的思考。基于利益均衡的考量,本书第二章开始逐-追述了普通债权质押标的、质权之设立、质权效力范围和质权实现机制等问题。 《论普通债权质押》以现状问题为逻辑起点,落脚于制度构建,将利益均衡的考量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贯穿全文的红线,旨在为我国普通债权质押制度的具体构建和完善提出意见及建议。
这是一本半写实的法律职场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律师潘越,一位国内“红圈”律所创始合伙人。1993年,他一个人到天涯海角的三亚开荒,创办分所。之后,又一人奔赴上海,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外地律所的分所,并将上海分所发扬壮大。他满怀豪情壮志,走南闯北,成就非凡;他历经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觅得佳人。“唯有开疆拓土,方显英雄本色”是他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有他作为律师的成功经验。希望通过阅读老一辈创始人的奋斗之路,能够让远离故土、追逐梦想的年轻律师,学会律师实战技巧,掌握职场升职避坑攻略,坚定内心,勇往直前,成为金牌大律师。
本书收录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文件,分析政府采购方面的具体实务问题。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涉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采购政策;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第二部分是政府采购实务问答。对竞争性磋商、政府采购合同、质疑投诉实务等方面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本书主要刻画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的17位成员,聚焦人物英雄事迹,突出审判团成员在东京审判中担当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比如,中国代表团去东京,要完成哪些工作?与其他代表团相比,我们的任务有何艰巨之处?中国代表团在审判中,做了哪些出色的工作和相关准备?书中还追溯了代表团成员在校求学的历程,从求学背景来展现中国代表团成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阿尔伯特·艾廷格著的《西藏问题(国际纷争的背景流变及视域)》视角独特、资料新颖、史论结合、平实客观,颇具学术水准。 全书各章节以代表性问题加以贯穿,作者对西藏和中国内地数百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关系寻根究源,提供了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质证诸多舆论造谣背后的真相。结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书中归结确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基本史实。
本书对我国新出现的大调解制度的经验,运用了上海和绵阳等地方的实证性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于现在各地法院出现且重视的审前程序的调解、诉调对接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指导实践,同时对调解制度原本基础的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