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绪论 编 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章 古希腊法律思想 节 概述 第二节 前期智者与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节 罗马法的形成以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罗马法学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节 《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教皇革命及其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编 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古典自然法学 章 概述 节 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布丹的主权论 第二节 古典自
吴克利著的《审讯心理学(第3版)》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全面科学地总结了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原因,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基本特点以及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六大基本规律。该书从心理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论述了犯罪嫌疑人从对抗审讯到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过程的审讯方法,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实战性的审讯技巧,对于从事侦查审讯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中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全面而又不失细致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法的一般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继承法、经济法、诉讼法、法律职业、中国与国际法。 本书在努力保持知识阐述准确性的同时,力图反映*法律动态和法学研究进展;强调活学活用,在每章后面都附有相关案例;注重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每章之后附以 拓展和链接 资料。书后还分门别类地列举了相关法律网站,以使读者在网络时代快捷有效地获取法律知识。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开设 法律基础 课的教材,也是法律爱好者了解中国法律基本概况以及相关法律应试的参考读本。
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首先是为了教学。几年来,在为其所在的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各类研究生讲授法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并没有一本合适的教学用书,因为几乎所有的法理学教材都是为本科生准备的。另外,鉴于作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法”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大多数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比较法学的内容,收效不错,形成了一六以法理学为主干,包含着比较法学成分的课程。本书就是这些课程的总结。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以同专业本科阶段的知识为基础,所以,如果用作教学,本书也应该是在系统学习了本科阶段的法理学课程或研读了教科书的基础上,再来使用的。 全书更像一个若干不同专题的集成。当然,所涉及的都是法理学和比较法中的基本的、重要的主题,希望通过这
法理学承载着解决人们法的观念层面的功能。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了解法理学领域中所涵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内容需要通过法理学的专门学习才能获得。这样,才可以形成学习者的法律观念,塑造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完成一个学习法律并以此为职业的现代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质。本书所列出的这些基本问题是其主要的和重要的内容,书中体现出法理学所应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基本问题,强调从法理学的基本知识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们以及读者对法理学——实则是法律学的兴趣。
本习题集以《法理学》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拟制出各种题型。习题侧重于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剖析,并且从不同角度反复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帮助掌握。 习题主要围绕下述内容展开: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点;法的基本特征;法的基本要素;法的本质;法的价值的概念;法与正义、利益的关系;权利、权力、义务的概念;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的作用;正确认识法的作用;法的起源;法的继承和移植;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资本主义法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在法系;法治、人治与法制的概念;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依法治国的条件和原则;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立法程序;法的渊源和法的分类;法律体系;法的实
《冤错案件纠防论: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 辅导读本》详细阐述了冤错案件的概念及其危害、国外防止和纠正冤错案件的基本情况及制度介绍、冤错案件的原因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司法适用等内容。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检察工作各个环节如何防止和纠正冤错案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与建议。
合同,亦称契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主体之间设定、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基本方式。现代经济学实际上将所有的市场交易都看成一种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独立、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经济,但同时又是讲求规则、推崇契约、秩序井然的经济。通过缔结契约,可以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规范人们交易行为;通过履约规则和违约制裁,可以促使各方信守和约、公平竞争,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人们依赖、借助、运用合同,从事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满足物质与文化需求。无数的合同关系,构成交易关系总汇, 因此, 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 合同法,是规范与合同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体系的总称。合同法以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以一般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 以合约规则为核心内容,以责任体系为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学科,也是法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法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教科书由导论和五编构成,即法的本体、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律方法、法治国家。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关于法学、特别是法理学的基本知识;编法的本体,以法律的性质和定义为中心,阐述法律的“元”问题或根本问题;第二编法的结构,主要讨论法的现象及其技术性构成;第三编法的运行,主要讨论现实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和原理;第四编法律方法,着重分析介绍法律职业者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思维方式;第五编法治国家,主要介绍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我国法治建设相关的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本《法理学》教科书的结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法理学教科书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法理学的
本书为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理学的配套练习题集,全书收集了近年来的法理学的司法考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以及模拟练习题,本次修订增加了最近几年的司法考试真题、考研真题,针对近年来法理学的发展,对一些论述题进行了修改,修正了一些概念和提法。对于学生掌握法理学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以提升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形成法律思维方式,启发法律智慧,树立法治观念为目标,本教材阐述了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一般的法律方法。全书共分21章,从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四大部分:部分导论介绍了法学以及法学研究的转向、法理学及法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围绕着法律是什么展开了对法律的概念、要素、分类和作用描述,分析了法律体系、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文化等基本的法律概念与原理。第三部分从立法、法律职业等角度讲解了法治、法律价值等基本的法律理念。第四部分是本教材的“特色”,主要描述了法律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如,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以及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利益衡量等具体方法。本教材试图以法律方法论作为突破口,来实现法学的实用品格,以期推
《法理学》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作者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法理学已有的教科书,特别是由孙国华和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4),沈宗灵主编的《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l994,2004)和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l999,2003,2007)。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教材增加了两篇内容,一是第四篇法与发展,包括法与人权,法与现代化和法与全球化三章内容;二是第七篇法律文化和法学理论,其中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是以前教材中包括的内容,而法学理论部分包括三章,即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
2007年7月,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的教授邀请美国5所院校的著名教授对中国25所大学的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具体细致地涉及教学计划、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被培训的教师对实践性教学方法(诊所教学方法可以被应用于教授理论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法学课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即是参加培训的教师撰写的诊所式教学方法(也可称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诊所教育课程以外的法学课程的教案、讲义汇编。本书汇集的法理、民法、婚姻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仲裁法、犯罪学、民事诉讼法等学科的教学法、教案或者典型教学片段,为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方法,是探索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具体应用的体现。 本书的特点并不是重在介绍具体法学课程的内容,而是重点展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重点展示引
由石文龙编著的《法伦理学》的学科内容定格为现在的样式或者体系,就是围绕法治与人,法治与人性,法治与善恶、法律与道德,法与情、理等相互关系以及良法与法律职业道德等问题,对法律与伦理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样式或者体系无疑拓宽了法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心思想就是探讨如何在法治的氛围中重新寻找人的价值,重新思考法治与人以及人性的关系问题,以在目前法治研究似乎出现“瓶颈”现象的时候,打开法治的另一个视角,开辟法治研究的另一片天地。
本书是一部为满足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备考需要,根据*司法考试大纲要求而编写的《中国法制史》教材。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紧扣司法考试大纲要求和出题思路。《中国法制史》以法制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分为11章,每一章开篇即突出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以图表形式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该章节知识结构;正文部分正确地阐述相关朝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并在其后附有特别选取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使读者在案例中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我们在每章章末都列有若干司法考试真题,以供读者进一步检测学习成果,做到事半功倍。 《中国法制史》是有志于参加司法考试的读者的教材。
本教材共分九章五个板块,其结构如下: 板块即前三章,为理论篇。章以事实为证据法学的逻辑起点,论述了事实与证据的关系,证据的三个属性即相关性、可采性(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证据法学是由一条逻辑主线、两个证明端口、三个事实认定阶段、四大价值支柱构成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考察了神示一法定一自由三种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以西方两大法系为主要坐标对不同证据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国大陆现行证据制度作了系统考察,提出了重构的思路。第三章前三节分别考察了证据法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概率论基础,阐明了证据法求真与求善两种功能的竞争;第四节揭示了证据法基本原则本质上是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具体化,进而筛选出六个基本原则。 第二板块即第四章,对证据类型和审前证据开示的特征、意义、效力以及
为丰富和储备法律专业知识、拓展法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法学应试能力,我社邀请了诸多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各高等院校(系)的学生和其他渴望学习法律的研习者策划编写了这套自测丛书本。 丛书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主要参考*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内容和体例,同时吸收其他法学教材的精华。全套丛书依*确定的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科及分类要求,分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共14本。 这套丛书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科知识。本丛书针对高校法学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特点,并结合应试
本书以研究生为读者对象,收集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师、毕业的博士,以及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持的“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2008年)、“中外法律体系的比较”(2007年)和“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2002年)三次国际研讨会的一些国内和国际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和发言。全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比较法的理论和方法;法律移植研究;区域法研究;法律和全球化研究等。
本书原名《法理学研究》,与版相比,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其中没有一篇论文是版中所包括的。选入第二版的文章的*特点是对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收入本书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二是博士论文,三是参加近年来法律和全球化研究中心召开的两次大型国际研讨会“法律和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和“中外法律体系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的国内外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为保持论文原貌,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仅对个别地方作技术性调整。
张保生主编的《证据法学(第3版)》以阐述我国证据法为主,同时适当介绍国外及其他地区证据法的规定,使读者扩大证据法的视野,了解世界范围内证据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具体涉及以下内容:证据法学概述、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证据概述、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证据的分类、证明概述、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推定、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审查判断、法院对证据和案情的认定、证据规则等。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法律学的基本理论。本书作者兼具理论研究、教学与法律实务经验。全书体系合理,论述精当,简明清晰。在编写体例上,紧密结合司法考试,各章节设有知识结构图、司法考试考点和真题提示,并对真题作出详细解答。本书共包括4编: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发展、法与社会。具体分为14章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阐释了法的概念与本质、作用与价值、法的渊源、法律体系、法的制定、法的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法、法与经济文化社会及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