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少有的、在民法学方面有真知灼见面非人亦云的作品。 全书汇集作者沉淀多年的研究成果32篇,每篇既独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系统地表达出作者关于民法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本书对中国民法理论的研究以至民法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本书从我国制定物权法的实践出发,侧重于物权法的学理探讨,提出关于物权法的系统性看法,希望他既能够作为立法的参考,也能够适用于研究和教学。本书的写作,虽然以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读者为主要的对象,但是具有一般法律知识、尤其是具有相当实践经验者也不应该感到困难。本书写作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以物权法的裁判规则体系作为探讨的重点。所谓裁判规范,即法院裁判案件时掌握并加以运用的规则体系。由于多年来物权法教学和研究过分强调物权的政治性内容,因此物权法的现有知识缺少裁判规则,较多政治说教的内容。其实,作为民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物权法的基本规则就是裁判规则,当代物权法更是根据发达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了发达的裁判规则制度。本书对此颇费笔墨,相信读者能够从中看出作者的用心。
《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共分三篇二十六章,其内容有人格权总论、具体人格权、新闻侵权,具体而系统地讲述了人格权与新闻侵权的内容概念和有关知识。《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叙述详实,融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于一体,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爱好者值得一读的佳作。
本书重点在于为技术靠前型企业和技术追随型企业分别建立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型,按照企业不同战略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建立不同的法律机制。本书适合律师、法律专业师生以及企业管理者参考阅读。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相当于台湾繁体版2006/04第五版)是台湾知名民法学者、台大法学院教授黄茂荣先生的修订本,该书改写增订自原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相当于台湾繁体版1993/07第三版)。作者根据近些年的思考,对以前版本的文字及思路都重新调整,并增加许多内容。本书可以说是黄茂荣教授在内地最为广泛流传的一本论述法学方法论与民法发展的著作,同时也是目前为止在此领域水品的华文著作。本书的写作主要在说明法学方法对现代民法的影响,并从其中认识法学方法,以及训练运用法学方法进行说理的能力。
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本社推出此“法学家讲演录”,殷殷之情,端在于增进建设社会秩序之共识,端在于为和谐发展增利器,为建制助其力。当此,我们也向勇敢且智慧的法学家致敬,向年轻的法律人致敬,向关心民主法治的公民致敬。这一群作者和读者,是此社会中的理性发光体。
系统、全面和准确地把握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成功驾驭知识产权,以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方法》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审视知识产权的运营之道,强调知识产权的竞争内涵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充分地嵌入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经营管理的系统进程中,真正将潜在的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书分为战略篇、方法篇和工具篇。在战略篇里通过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阐明知识产权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协同发展模式,重点突出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市场创新战略和标准战略协同发展的核心理
“中欧信息社会项目”是中国政府与欧盟之间的合作项目,旨在根据中国信息化工作的 政策和实施战略,加强中欧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书系统介绍了欧洲的数据保护法律制度,涵盖了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进展情况。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集中阐述了公司应如何遵守欧洲的数据保护法律。考虑到欧洲数据保护法的复杂性,为使读者能够很快形成全面的系统认知,作者首先概述了其主要法律文件和制度:其次,对其中的基本法律概念、法律适用以及国际数据传输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最后,就公司如何应对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数据保护问题,作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本书对我国数据保护的立法和公司实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婚姻家庭中的事情,虽然看起来都是婆婆妈妈不起眼的小事,但事事关法。比如:没到结婚年龄就举行了婚礼,也算是结婚了吗?常年遭受家庭暴力的妻子该怎么办?夫妻一方有外遇另一方该怎么办?……这种种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都不罕见。在婚姻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合法地位与合法权益,我们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婚姻法百事通(案例应用版)》从案例实录、律师解答、法条链接、法律解读四个角度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具有实用性、通俗易懂、便捷性等特点。相信本书能成为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好帮手!
实践中诸如应收帐款质押等普通债权质押活动如火如茶开展,但因为法律规定的欠缺或过于简单,致使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书通过分析调关理论和实践的现状,指出利益均衡考量的缺失是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基于普通债权区别于动产及其他财产性权利的特性,构建普通债权质押制度时应重视对利益均衡的思考。基于利益均衡的考量,本书第二章开始逐-追述了普通债权质押标的、质权之设立、质权效力范围和质权实现机制等问题。 《论普通债权质押》以现状问题为逻辑起点,落脚于制度构建,将利益均衡的考量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贯穿全文的红线,旨在为我国普通债权质押制度的具体构建和完善提出意见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