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定位是关于专利侵权判定诉讼实务的教科书性质的成体系的,同时也尽可能容易理解掌握的中国专利侵权判定的“准工具书”。帮助需要进行是否构成中国专利侵权判定的人士,及判定中国专利质量和价值的人士,通过本书的学习,尽快胜任判定是否构成侵犯中国的专利权,以及从法律的维度把控中国专利的质量和价值。同时,由于本书对中国专利侵权判定诉讼实务中的几乎所有的疑难问题和前沿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讨论,而且每个结论都是以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专利审查指南》)、法理以及和或者经典的生效判决为依据,因此,对已经具有中国专利侵权判定能力的资深人士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共分八章,涉及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被诉侵权行为的固定、被诉技术方案的固定、“相同侵权”的认定、“等同侵权”的认定、抗辩事由的审查、侵权责任的确定以及程序问题,先后详细阐述了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原则和规则,被诉侵权行为的类型、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提炼、“相同侵权”和“等同侵权”的具体认定规则、被告的抗辩事由、损害赔偿的确定以及重要的程序问题。 作者基于前法官和现律师的双重视角,写给法官和律师的参考书,其大的特色是立足于司法实务,运用法律解释学方法、专利法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阐述专利侵权案件的处理思路、流程,介绍现有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规则,并对重要的司法案例进行评论、分析和研究。
“这是一部少有的、在民法学方面有真知灼见面非人亦云的作品。 全书汇集作者沉淀多年的研究成果32篇,每篇既独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系统地表达出作者关于民法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本书对中国民法理论的研究以至民法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将虚拟财产展现给世人,它使法律界遭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与传统法律领域的问题明显不同,它们对传统的刑法、民法都产生了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日益增多,传统的法律又无法直接适用于网络空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窘迫局面。是否保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财产?如何保护公民的虚拟财产引起了外许多学者和法律工作者的思考。在各种见仁见智的观点中,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有一点应当是取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即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空间进行有效的法律调整,这是对立法者、法学家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的严峻挑战,是时代赋予他们建功立业的机遇。 关于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立法模式,存在着两种流行观点——专门立法说和司法解释说,它们各有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纯理论文字部分,主要基于2016年以来外观设计部负责的局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介绍实用艺术品的概念,靠前条约、美、英、日及我国保护现状,以及对我国今后实用艺术品保护模式的建议,总计约60千字。第二部分为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案例展示部分,主要分为家具、灯具、工艺品、家电、服装五个章节,总计近百件专利。每个章节开始均有各领域专利数据及专利申请特点分析等文字约4000字,总计20千字,每个案例均有必要的著录项目信息及设计亮点介绍,有些案例还有设计师简介及专家点评。案例图片均经过专利权人或者相关利害人的授权,大部分为精美的高清大片效果图,少部分直接采用清晰的专利公告图。
家事法的研究需要紧密地与社会的发展变迁相结合,而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的变化也赋予家事法以全新的视野与课题。多元化的社会关系冲击着两性平等、婚姻观念、亲子关系、家庭伦理。本着对家事法的高度关注,台湾学者邓学仁、林昀娴,大陆学者王歌雅、王洪在本期分别就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暴力案件与家庭自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
罗伯特·A.希尔曼是美国康奈尔法学院教授,对美国合同法、合同法理论和统一商法典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并有大量的著述。本书是希尔曼教授的近作,全面展示了美国当代合同法理论,可以使我国读者了解美国当代合同法理论全貌。希尔曼教授在书中介绍了多元的合同法理论,如允诺和非允诺理论、信守允诺理论、合同主义理论、语境主义和新形式主义理论、“主流”合同理论和批判法学合同理论、合同法的经验分析理论、经济主义和关系主义理论。希尔曼教授认为,上述任何一种理论均不能充分说明美国的合同法和合同法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美国当代合同法理论,反映了当代美国合同法理论的多元性。希尔曼教授在本书中向世人展示了当代美国“活”的合同法和合同法理论——商人、法官、学者对合同法的态度,而不是书本中“死”的合同法和合同
本书采用主题设问的方式, 试图用聊天式的语言漫谈创新主体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场景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包括基础概念、专利申请前后的注意事项、研发中的信息利用、成果转移转化许可、职务发明、纠纷处理、合作中的注意事项、风险管理等, 通过“主题问答对话” 作一次较全面的科普, 供读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