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第2版)》以我国《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现行民事法律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借鉴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婚姻家庭继承立法与司法实践,吸收国内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论述了婚姻家庭继承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别于学科教育,应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的需要,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组织各学科专业的骨干教师,会同院外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一套高职法律教学专用教材,《合同法原理与实务》即为该系列教材中的一本。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法学教材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在内容编排上“重理论,轻实践”,但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传统教材就显得不太适用。因此,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主持编写本套高职专用系列教材时,切合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明确提出“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强化实践性教学”的编写思路,按照“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导向”等
卓冬青等编著的《婚姻家庭继承法》以《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和人民法院有关婚姻家庭继承的司法解释为依据,以“目标_理论—案例—练习”为编写思路,从婚姻家庭法的理论、婚姻制度、家庭关系、继承制度和涉外婚姻、家庭、继承法律适用等方面对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同时为了突出实用性的理念,《婚姻家庭继承法》还穿插了许多案例分析和思考,并安排了“难点追问”、“前沿提示”等内容,使读者能理论联系实际和了解我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的现状和热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社会的诸多问题,主要发端于家庭。本书以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入手,较系统详尽地阐述了我国婚姻家庭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源于生活的案例设计,色彩斑斓且具典型意义;有理论高度,有经验积累,有具体应用;辐射广阔,论述透彻,信息密集。善于学习者可通过他人的经历,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民法学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物权法。物权法侧重保护财产的静态安全,主要内容包括物权的一般原理、所有权制度、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制度、共有和相邻关系等物权法问题。第二,债法。债法侧重保护财产的动态安全,债法总论包含债的概念、特征、要素、发生原因、分类、履行、保证金、担保、移转、消灭;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合同之债和侵权行为之债是债法分论的重要内容。第三,人身权。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身份权是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重要内容。第四,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发展、知识产权法的体系、专利权制度、商标权制度、著作权制度等内容以及相关的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第五,继承法。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等是继承权部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六,民
拙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等书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发行简体字版,承蒙读者爱护及指教,谨致诚挚谢意。兹再全面校正,调整学体,改版重印,期能更臻完善,俾便使用收藏,敬请惠赐教正,无任感荷。 台湾民法系于一九二九年制定于中国大陆,以德国民法为蓝本,兼采瑞士及日本立法例,自一九四六年适用于台湾,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效率、稳定的私法秩序。拙著诸书旨在分析讨论民法典社会变迁,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协力关系。其所致力者,系运用法学方法,就具体个案,从事较深刻的研究,阐释民法的解释适用,综合学说与判例,尝试以较严谨的论证及说理,建构民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指导原则。期望此次更新再版,能够使本书继续参与中国民法学的进步和发展。
按照大陆法系民法理论,规范财产关系的法律为财产法。财产法分为物权法和债权法两大部分。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债权法是规范财产流转关系(主要是市场交易关系)的法律。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发展市场交易开始的,[2]因此比较重视规范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物权法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物权法专题研究著作纷纷面世,使物权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此外,从1997年到现在的五年间,国家立法机关也颁布了若干物权法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物权立法与物权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现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物权法》教科书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修订而成的。此次修订,作者尽可能地将现有的物权立法成果予以吸收、纳入,同时也反映了五年来物权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
本书分四编共36个案例,从物权法总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方面,对民法物权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法理评析。 本书内容采用了案情简介、当事人争议焦点、律师代理词、法院判词、专家评析等形式,较全面地反映了物权法中重要的知识点和案件的审理过程,有利于读者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分析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可读性。 本书内容新颖,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务性,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作案例教材,也适合法官、律师等司法界人士使用,对物权法感兴趣的读者也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结合典型案例,系统介绍了我国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企业商业秘密日常管理规范、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应对方法等基础知识。同时针对近年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重点介绍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企业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商业秘密管理以及商业秘密民事、刑事纠纷应对技巧,是一本企业开展商业秘密管理与保护工作 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梁慧星、陈华彬合作撰写的重要作用。全书通过二十三章的编排,详细讲解了物权的一般理论以及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基本制度。本书是《物权法》教科书的第三版,全面反映了近几年物权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以及法院对物权案件特别是房地产案件审判的实践经验,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因此,本书代表了目前国内物权法研究的水平,适合法律院校师生、法学研究机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读者阅读。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入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国家*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 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 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
《民法案例》是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的配套案例教学用书,所选案例按照《民法》的编、章顺序编排,但不再分节,直接按章排序。 本书所收案例大部分是真实的案例,但是,为防止负面影响,除已经在《人民法院公报》上刊登的案例和其他已经公开发表的案例外,在保持案件所反映的法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案件发生地、当事人作了模糊处理。我们认为,这不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有一部分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