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为了两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一,收纳一个集册来庆祝一个独特机构的百年华诞;其二,首次集成一个标准的有关少年法院及少年司法的参考著作,以其中现代发达国家少年法院遇到的丰富多样的话题及视角,用之于教育培养有关的市民、法学学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员。我们怀着宏大雄心:力图集合一批该领域内的专家,激励他们清晰易懂地描绘少年司法的目标以及其中重大问题的应对,并通过对少年法院个世纪实践的阐明来照亮其第二个世纪实践的前程。集合这样一部卷册是否可行? 在约翰.D.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及一批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参与下,此冒险于1998年启动。这本集册便是其成果,它不仅是个人才智的典范之作,还是一大群学者的协作之功,为广大读者制作了一部浅显易懂的艺术级的精要之作。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是公安机关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规章,历经1998年、2012年两次修改,此次修改的规定全面吸收了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对规范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修改内容如下: 完善了强制措施制度、受立案制度、侦查制度、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机制。 落实了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关于认罪认罚从宽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取证规则。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信息化应用,完善办案协作等制度。 根据新 的监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本书从财产性质及财产控制关系人手,对新形势下财产犯罪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展开研究,厘清刑法理论中对财产犯罪认定的一些界限,以期对司法实践中财产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有所帮助。
比较研究是目前各类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并且在许多学科领域由研究放噶转化为专业学科,以法学类为例,有比较法学、比较刑法学、比较犯罪学、比较法制史学等。《少年刑法比较总论》笔者的愿望就是不要让人感到写成一篇犯罪学的论著,它只能是刑法,而且是特殊刑法。在研究过程中坚持辩证法,既坚持丰富资料,又避免有资料堆砌之感;既追求全面,又重点突出,避免有面面俱到之感。
共同正犯是按分工分类法所确定的一种共犯类型,是刑法学共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书既有纵向的学说发展史的评述,又有横向的比较研究,还运用大量判例、判决,对共同正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章 黑暗之境 1 向左拐,一进入环八大道,眼前便出现了惊人的堵车。外环上的车流十分顺畅,但内侧却每前进一米都很困难。仪表盘上显示出现在已经是晚上9点47分了。 因为是暑假结束的日子吗? 但也不至于这么晚了还堵成这个样子吧? 也许是交通事故? 仅仅这样想了一下,上村岬的心就“咚咚”地剧烈跳了起来。 她打开车窗,伸出头向外张望着,在闷热的潮气中,在堵得满满的车流中,警车车顶上的红蓝警灯闪耀着刺眼的灯光。前方的信号灯变成了绿色,车流慢慢地向前挪动了一些,但到了交叉路口前又停了下来。因为那 个信号灯又变成红色的了。 看来是真的发生交通事故了。事故的地点大概是在快要进入东(东京)名(名古屋)高速路口前的交叉路口处吧?也许是再靠前一些?因为到前面的交叉路口就可
我国刑事诉讼法历来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定罪的证明标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为“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我们围绕法定证明标准,根据各种类证据的具体特点以及证据标准的实际把握,充分考虑审查起诉阶段的办案特点,吸收公诉系统专业化办案的实践探索,对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的证据表现形式、审查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规范。《刑事公诉案件证据审查指引》分两个部分,“关于犯罪主体的证据审查”就个罪中具有普遍性的犯罪主体问题的证据审查进行梳理和规范;“常见疑难罪名证据审查指引”就50个常见、疑难罪名按照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需要达到的证据条件。
《刑罚执行视野下的社区矫正》不仅对推进本市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有所裨益,更能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热情,从而为本市社区矫正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编写《刑法案例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所开设的刑法学课程的教学。力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丰富和拓展学员学法、用法的思维空间,把教材中许多法律条文式的注释变成鲜明、生动的图示,把一些难以辨读的词句演化成易于理解和辨析的明确法理。运用法律解释和司法解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来展现刑法条款的内涵及其施用,从而提高学员理解和运用刑法的实际能力。
本书在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渊源、在我国刑法中应有的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问题、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共同犯罪形态中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量刑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能够体现刑法指导思想、性质和基本精神,对整个刑法立法、司法和解释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这就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研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展开,使刑法理论界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认识进行了刑法立法领域和解释领域。
■本书共六章: 一、抢夺罪的立法例比较; 二、抢夺罪的基本要件; 三、抢夺罪的加重要件; 四、抢夺罪的修正要件; 五、抢夺罪的转化; 六、抢夺罪与他罪的界分; ■本书有两个特点: ,疑难问题分析到位,相关案件法官可参照审理; 第二,真实案例充实本书上,可读性强。
犯罪数额是我国刑事立法、理论与司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对犯罪数额进行了合理界定与分类;将犯罪定量观念、模式及其在罪刑关系中的体现作为研究犯罪数额的理论基础;犯罪数额的立法完善与罪刑数量关系的构建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看法。观点明解,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资料充实,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