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刑事审判的角度谈刑法适用,有以下特点。其一,紧扣刑法适用要点解析刑事审判疑难问题。本书归纳出刑法总则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认识分歧的30个审判要点,将每个审判要点分为若干个子问题,提炼出99条裁判规则,然后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其二,结合刑事审判典型案例论证法律适用。本书结合75个刑事审判典型案例论证法律规范适用,以法判案、以案释法。其三,以法官思维解释刑法适用。本书以法官为视角对案情进行研判,再现法官裁判案件的思维过程。
中国刑事政策原理试图从广义刑事政策视角出发,从刑事政策的建构理性和理性建构两个维度对中国刑事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构建中国刑事政策的理论体系。由此决定本书由上下两篇组成。 在中国刑事政策建构理性篇中,梳理界定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对刑事政策的发展作了历时性考察;构建了总的刑事政策、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的结构体系;构设了刑事政策的建构机制;界定了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论证了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构建了刑事政策的理论分析工具——刑事政策的分析模式;论证了刑事政策模式转换的基本形态,兼对中国刑事政策模式转换进行了考察;论证了刑事政策的建构基础,包括文化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在中国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篇中,着重对中国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中国的刑罚化与非刑
实用问答:覆盖新立案标准内容;新旧对照:凸显新增应予立案的情形;相关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法律解释。
中国是的文明古国之一。每每提起中国丰富 的文化史料,人们总会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然而,相比较而言,关于法律案例类的史料典籍却显得凤毛磷角,而且,现存的相关史书中收录的案例也多半出自于民间传说、野史记载,编辑重点多半注重突出案情的诡怪陆离、法官侦破断案技术之高超卓绝。这些生动的案例汇编为我们了解古代司法状况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但是,历史的发展是立体的、多侧面的,还原历史面貌的必然途径是必须依赖和建立在最为科学、真实、准确的史料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官方史料所起的作用无疑是野史、传说所无可替代的。有清以前,古代官方司法档案都未保存下来,从此意义上讲,作为中国古代篇幅、涉及范围最广、分类最为详细的案例编纂类图书,由任职刑部两代老吏历时数十年精心编纂而
《刑法综览(修订5版)》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部分,重点论述刑法导论、刑罚论、犯罪论体系、规范上的犯罪分类、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不作为犯、过失犯罪、未遂犯、犯罪的参与、错误、竞合等专题。分则部分,侧重对侵害个人法益罪的研究,内容包括导论、侵害生命的犯罪、侵害身体的犯罪、侵害自由的犯罪、妨害性自主罪、侵害人格的犯罪、妨害秘密罪、盗窃罪、抢夺强盗与海盗、诈欺罪、背信与侵占、恐吓取财与掳人勒赎、重利罪、赃物罪、毁损罪、公共危险罪、伪造罪、妨害风化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妨害司法罪等。《刑法综览(修订5版)》作者运用明晰、透彻的语言,精要说明刑法的基本概念,对于深奧晦涩的刑法理论进行简洁清畅的解读,每一思索,无不注重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体察和关切。
《共犯论思考》是一部以共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该书对共犯处罚根据论、共犯本质、共犯与身份、共同正犯、承继共犯、共犯脱离、不作为共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对日本、德国等关于共犯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立法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并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法律的具体规定及理论通说,配以典型实例对如何解决我国的共犯论问题予以说明。
于世忠主编的《刑法与民法交叉问题研究》以交叉学科视角,通过对刑法和民法的交叉问题研究,为司法实务部门严格区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进而分类执法和司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全书以法学专业研究文集形式出版,以问题为导向,具体剖析刑法与民法交叉问题的具体理论和实务操作。
《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根基》由詹姆士·Q.惠特曼著,佀化强、李伟译,在美国,一个人要被判决有罪,其罪行必须被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但是,什么是合理的怀疑々即使是博学的法学专家也难以解释这一根本原则。在这部深入浅出的著作中,惠特曼教授深挖了该法律的历史,并揭示出,我们已经忘却了“合理怀疑”最初的功效。他表明,该规则最初根本不是法律上的,而是神学上的。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该规则旨在保护被告人。但是,惠特曼教授将其历史追溯到数世纪之久的基督教神学和普通法的历史,揭示出其最初的关切乃保护陪审员的灵魂。在基督教传统中,一个人如果心存怀疑但判决一名无辜的被告有罪,他就犯有致死的罪孽。只要他们的怀疑不是“合理的”,那么,为自己灵魂而忧心忡忡的陪审员就能确保自己安然无恙。《
本书按照“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法”、“法律与文学”四篇顺序撰写,先交代刑法体系的流变,再谈背景知识。总论部分介绍刑法的独特性、社会功能、体系流变、信赖原则、不作为、中止犯、误想防卫等问题。各论部分介绍肇事逃逸、妨害性自主罪、信用卡滥用、教师惩戒行为的刑法问题,欺诈、盗窃等具体罪行的实践演变和理论成果。“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法”部分,结合台湾地区“刑法”的适用与程序法的关系,对于经济犯罪、“少年事件处理法”、被告防御权、特殊办案方式、卧底警探的程序法.证人保护法、刑事政策及相关学科等问题进行探讨,其研究领域不仅为刑事司法的重大问题,而且关系具体法律应用和立法的灰色地带,彰显作者在规制恶的领域潜心研究以求善境的决心和勇气。“法律与文学”部分的三篇文章则是
这是一本平实易懂又兼顾多数见解的刑法总论教科书,旨在令读者对刑法的学说理论建立“初步而通盘的理解”,对于初学刑法总则的读者而言,是一部相当容易消化吸收的刑总教科书:以严密的体系架构阐明作者的主张,在刑法学说理论紊乱之现状下,寻回既有的学说理论传统思想。 本书2008年增修时除了将日本的刑法理论加以介绍,进而运用于诠释台湾地区“刑法”规定外,亦尽可能地对德国刑法规定与理论加以说明及比较检讨,同时将留德学者所著教科书之重要内容(多数采德国刑法理论)与目前实务见解纳入其中,期使读者既能清晰了解刑法体系架构,合理诠释新修定“刑法”总则条文,亦能正确掌握实务立场以及日本、德国刑法规定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无论法科学生或法律工作者,皆可借由体系完备、理路清晰的本书,建立深厚的刑法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