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为开放式,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批次、有计划的完成编写出版工作。首次推出7个分册,分别为: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识产权卷、行政卷(包含国家赔偿)、执行卷、立案与诉讼服务卷。每一分册围绕相应审判领域中存在的疑难、复杂、新型问题展开,给出解答精要,统一裁判尺度、指导审判实践。我们会根据司法观点的更新及实践需要对已出版书籍中观点予以修订,并适时推出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领域某一专题的分册。本套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问答为体例,内容精炼、使用,内容精炼、使用方便。 二是以疑难问题为对象,统一裁判,回应需求。 三是以一线法官为编写主力,上下协同,汇集智慧。
庭审是刑事诉讼形态最完整的体现,也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和重心:在刑事庭审现场,法官需基于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和意见阐述,方能对侦查、审查起诉的有效性作出结论性评断,并最终决定被告人的命运。 我国现行刑事庭审制度以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标志、以2014年启动的司法改革为基点,确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刑事庭审模式,即:既具备当事人主义的某些特征,又不乏职权主义的元素设置,还带有传统诉讼文化的固有内容。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予以解决。故为了给出一个刑事庭审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本书首先梳理了我国庭审模式、相关制度及程序规范的过往历程,并从审理秩序、庭审功效、职能均衡、规程运作方面的深层原因切入,剖析了刑事庭审虚化背后的典型问题。随后立足于我国刑事庭审所身处的深化转型期,评述了以审判
本书分析了2017年中国诉讼法治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依次阐述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年度立法进展、司法实践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和靠前发展动态,其中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司法案例,并附录有重要学术论文、著作、项目、博士学位论文等统计信息供读者参考。同时对2018年中国诉讼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本书的专题报告分析了2016年刑事诉讼法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涉及《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并对靠前诉讼法作了比较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