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 为什么是中国 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 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 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 代表全人类 的世界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李光耀一讲话,各国总统、总理、外交官和企业首席执行官们都会洗耳恭听。他是新加坡的 国父 ,在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在50多年的世界舞台生涯中砥砺了智慧。他对东西方的地缘政治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尼克松到奥巴马,历届美国总统都非常欢迎他访问白宫;从撒切尔到布莱尔,历任英国首相都肯定他的智慧。在这本书中,对于中国的未来,李光耀认为 中国希望和美国平等共享这个世纪 。他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对美国政治体系的反复无常表示失望。他对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继而讨论了印度的未来、伊斯兰恐怖主义、经济增长、地缘政治和全球化以及民主等话题。李光耀直言不讳,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多元文化论、福利国家、教育以及自由市场的看法。这本小书值得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阅读。
出生于1923年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从到习近平,他见过中国每一位主要领导人,从林登·约翰逊到奥巴马等美国总统也与他有密切交往。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与世长辞,使得本书成为这位世界著名政治家的绝笔书。在这本书中,李光耀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精装版)(精)》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为使本书完整,李光耀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在2016年至2019年在中国清华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东非国际组织的等地的讲学报告汇编。主要从世界历史的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阐明中国为建立现代国家和文明所做的各种努力。书中主要通过西方帝国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兴起等主题,解构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 作者还讲述了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靠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明,经受住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并以文明的姿态帮助世界重新建构新的文明秩序。 本书展示了中国人现在是如何自信地从发达国家学到他们需要的一切,并渴望知道中国需要从自身历史中汲取哪些文化精神,以建设现代中国文明。中国人非常清楚来自美国的挑战,并正在寻找方法来应对一个想要保持其在国际现状中的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 本书试图解释中国在做什么,它的眼前和长远愿景是什
这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简单明确的逻辑,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直观展现地缘形势。本书分四章,每章围绕一个地理单元展开,分别为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搭配79幅原创地图,论述了深居内陆的蒙古高原,隐藏着哪些影响世界局势的变量?让人眼花缭乱的中亚地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带,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如何形成未来世界的 新压力源 ?系统解读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过去与未来。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政治领导人会因之理性行事吗?由此产生的对外政策决策呢? 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特别是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其对外政策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政治领导人也很少理性行事。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 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