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 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 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 发动50周年,在这 场十年浩劫开始5 之际,回顾十年 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 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瓜岛大海战》是美国著名海军史作家詹姆斯 D.霍恩费舍尔继《莱特湾大海战》之后撰写的又一部关于太平洋战场战事的历史纪实作品,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瓜纳尔卡纳尔岛及其周边海域与日军开展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艰苦战斗。瓜达尔卡纳尔,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岛,因美军艰难遏制住日军锐不可当的南下势头,重创日本海军,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颇具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而闪耀于二战太平洋战史。詹姆斯以其生动细致的文笔将这场发生于瓜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惨烈大战予以全景展现,通过那些曾在各式参战舰艇及各自战斗岗位上亲历战争的人的故事,综合幸存者访谈、目击者日记、调查报告、解密文献等,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控制权争夺对决中鲜活而惨烈的战争全貌,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 诞生的社会条件,从 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 、一般 、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 与有效约束 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 加明了 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十版)的英文影*版。承继该书前九版的写作脉络,第十版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本书阐述了从20世纪、21世纪的战争到全球金融与治理的诸多内容,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变幻。
本书对自由国际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两百年来,自由国际主义的宏伟计划一直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松散地以规则为基础的、以进步思想为导向的世界秩序。今天,这一事业正处于危机之中,自外部受到非自由主义挑战者的威胁,在内部受到民族-民粹主义运动的威胁。这本应时的书首次全面阐述了自由国际主义从其19世纪的根基到今天这个破碎的政治时刻的漫长历程。为自由民主创造一个国际 空间 ,维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保护,平衡自由与平等、开放与社会团结、主权与相互依存等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推动自由国际主义经历过去两个世纪的动荡的指导性目标。G.约翰 伊肯伯里认为,在以经济和安全相互依存度上升为标志的21世纪,经过改革和重塑的自由国际主义仍然是保护自由民主可行的方案。
作者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中文概念 卫生 ,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本书揭示了随着帝国主义暴力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事实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曾经过部落组织阶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社会发展出了政治机构,包括维持和平和统一法律的中央集权国家。某些社会继续向前,创造出了向公民负责的政府。我们将这些机构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却依然付诸阙如,或不能运转,甚至经常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了?本卷的目的,就是详述那些已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基本政治机构的起源,从而填补历史健忘症所造成的空白。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
美国历史上时不时会显露种种疯狂怪状:民众反感憎恶智识分子,甚至把他们当作替罪羊;智识被视为可能颠覆社会的危险之物,无知反而被推崇为美德;校园中弥漫着的狭隘实用主义氛围,学术化的教育被视作无用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些纷繁乱象与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思潮作祟密切相关,并犀利地指出,反智主义在美国文明中波及甚广,甚至牢固影响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 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溯美国的宗教传统、文化观念、商业浪潮、教育体制等,深入探讨了反智主义为何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又如何逐渐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的各层面。全书视野宏阔,论述鞭辟入里,有助于从新颖角度了解美国社会不光彩面相的根源。此外,书中对于智识分子处境、职责的探讨,也具有超越国度和时代的深刻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选编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5月30日上线以来至9月6日成立百日期间推出的202篇原创文章,内容原汁原味,涵盖理论洞见、传统文化、媒体锐评等多个领域,全面生动呈现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风格。此外,同步推出音频书和电子书,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245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其中,多篇文章是网络爆款,在舆论场上产生强烈反响。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没有主体的过程”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最后总结,它们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发布的186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
本书致力于成为国内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指导书籍,选择13篇国外研究财政政治问题的论文、名作选文(其中多数篇章首次翻译为中文)和3篇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综述论文,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财政政治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以便为国内学者提供此领域的研究概貌、方法路径和文献线索。无论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本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前沿性、指导性,适合从事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和学习的人员阅读,也适合对财政政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以历史文献分析、文物考古学资料收集与分析、田野考察与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隋唐时期北部边疆的治理问题,尽可能再现隋唐两朝代治理北部边疆的复杂过程,再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因应边疆政治局势而制定的治理思想、方针、政策及实际采取的军事、政治、经济举措,深入探究隋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政治与社会及自然因素。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 ,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 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回顾了信用评级行业的百年发展历程,介绍为什么评级机构会诞生,又是如何发展壮大至今的。第二部分从中国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帮助读者熟悉中国评级市场的参与者、经营模式以及监管格局。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改进中国信用评级。 本书立足于服务中国信用债券市场,适用的读者包括金融监管机构人员,金融从业人员,信用风险和固定收益证券领域学术研究人员,金融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一定金融学基础的本科学生。
聂 荣 臻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正规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以聂帅口述的形式,记录了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斗争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和心路历程。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