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
过去两千年里,战争和战略思想在目的、强度、限制和节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广泛使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文献资料,探寻了从古至今的战略思想 战争所服从的更高政治目的 及其运行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演变,并探讨了指导战略思想的政策以及影响战略思想的文化。本书全面追踪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核战争,总体战、小型战争和非对称战争等战争方式和思想,并对官僚政治、非集中化指挥和军种间竞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 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事实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曾经过部落组织阶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社会发展出了政治机构,包括维持和平和统一法律的中央集权国家。某些社会继续向前,创造出了向公民负责的政府。我们将这些机构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却依然付诸阙如,或不能运转,甚至经常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了?本卷的目的,就是详述那些已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基本政治机构的起源,从而填补历史健忘症所造成的空白。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
本书由两位政治学者精心设计、共同编撰,采访了声望卓著的十五位当代比较政治研究大家:阿尔蒙德、摩尔、达尔、林茨、亨廷顿、李帕特、奥唐纳尔、施密特、斯科特、斯捷潘、普沃斯基、贝茨、科利尔、莱廷、斯考切波。 全书共十七章,由两篇作者概述和十五篇访谈组成。在作者概述中,两位作者对十五位访谈对象的共通特质进行了总结,对比较政治学术流变进行了详细梳理,可以让读者从若干关键问题入手,更好地领略当代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十五篇访谈录中,两位作者围绕 知识构建与学术训练、主要研究和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学术合作者与学生、对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基本看法 等主题,与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展现了这些政治学大家的学思历程与研究心得。对于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认识学科现状、调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五卷 名著 有《韩非子》《社会契约论》; 事件 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 人物 有尼赫鲁、亚伯拉罕 林肯; 思潮 有泛非主义、威权主义; 制度 有酋邦、一国两制。
本书致力于成为国内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指导书籍,选择13篇国外研究财政政治问题的论文、名作选文(其中多数篇章首次翻译为中文)和3篇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综述论文,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财政政治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以便为国内学者提供此领域的研究概貌、方法路径和文献线索。无论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本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前沿性、指导性,适合从事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和学习的人员阅读,也适合对财政政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讨论拉采尔对当代地缘政治学体系的影响,旨在反驳把所谓 地缘决定论 归到拉采尔头上的通常做法。有感于学者们对拉采尔的众多矛盾评价,作者详尽分析了拉采尔思想的诸多构成要素,具体探讨了与理解拉采尔作品相关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比如: 科学政治地理学的建立; 理解拉采尔作品的方法论进路; 重新界定拉采尔思想中的地缘政治学阶段; 拉采尔的国家观念; 拉采尔如何把社会参数和文化参数视为国家权力的要素; 生存空间 概念中的生物地理学内涵; 拉采尔对种族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态度; 拉采尔的总体世界概念以及他与世界主义的对抗; 拉采尔在分析社会和国际事务方面对跨学科实证科学方法的贡献; 拉采尔关于欧洲空间架构的思想; 拉采尔关于东方问题的思考。
本书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每一专题通过选读毛泽东相关代表性文章,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消减理论阅读的枯燥感,方便读者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该书以文本带历史、以故事明道理,深入到毛泽东著作的幽微之处,以严谨体例、丰富例证、翔实史料展开叙事和点评,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读本。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将时代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通过回答哲学问题来回答时代的问题。而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尤其优秀地体现了这一传统。从德国现代哲学的诞生开始,它就与德国二十世纪的动荡历史缠绕在一起。无论是德意志帝制的倾覆还是希特勒的上台,无论是一战的硝烟还是二战后的废墟,德国哲学家们始终以清醒的自觉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灾难。他们对时代的紧迫问题和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自觉的意识作为哲学工作的主要动力。 在本书中,张汝伦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狄尔泰、胡塞尔、马克斯 舍勒、海德格尔等九位德国哲学家,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但每一位人物又以其独特的思想贡献和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除了深入剖析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本书还探讨了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选编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5月30日上线以来至9月6日成立百日期间推出的202篇原创文章,内容原汁原味,涵盖理论洞见、传统文化、媒体锐评等多个领域,全面生动呈现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风格。此外,同步推出音频书和电子书,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本书主要介绍印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枫讨的内容包括印度政府的机构,例如司法、立法和行政等国家机构间关系,也包括关于印度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组织框架和形式。本书编著的主线是印度宪法,各章的论述框架都是从印度宪法本身出发,围绕相关领域的主要议题、各方观点和达成的制度安排、解决方案等,审视印度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书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印度国内政治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研究和掌握当前印度国内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印度内政主要议题研究的既有成果,发掘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学者秉承共同的目标,即为促进当前国内区域与国别基础研究和深度研究提供公共产品,合力将本书打造为一本可用以开启印度政治研究的入门类研究参考书。本书的适用对象既包括未来有志于从事印
本书深度考察了日本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认同和吸纳,及其对明治日本社会产生的启蒙作用。系统梳理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明治时期日本的表现、演变、特点。这些思潮包括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思潮、立宪主义思潮、议会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思潮、皇权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同时,也研究了这些社会思潮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本书作者在运用大量19世纪的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考察了明治时期日本各类社会思潮的源流、表现、具体政治主张;详细梳理了代表各种社会集团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思想的相互论争,以及这些社会思潮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不同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分析了各类思潮的推动和影响,造成了日本近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多元、复杂的状况。
本书为《宁可史学文集》卷《史学论集上》,本册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四十余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相关史学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包括宁可先生早年对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见解,这些研究观点从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战争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当今比较政治学:世界视角》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学界极具影响力,曾在国内多次出版,吸引了众多读者,第十二版沿用阿尔蒙德的概念系统、过程和政策分析框架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并重新构建了前面的理论部分。在 导论 篇,本书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挑战与变化,勾勒了对差异巨大的社会的政治进行比较和解释所需要的概念,阐述了重要的政治结构、功能和过程,比较了在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一致的框架内的诸项政策及其结果。在 国别研究 篇,本书运用一个前后连贯的框架对11个典型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巴西、伊朗、印度、尼日利亚、美国)的政治进行了系统分析。每个案例都以讨论该国目前所面临的政策挑战开始、并从历史的视角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 本书理论阐释透彻,引入了应用于国别研究的诸多关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生动实践,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也关乎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城市空间非正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原则与目标导向,从基础理论、现实问题及构建对策三大部分,系统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100年前,“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采用图文结合编排方式,8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245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其中,多篇文章是网络爆款,在舆论场上产生强烈反响。
本书对 1866 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 领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