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 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简明版缩减为二十五章。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前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后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2004年初版,2013年二版,此次修订出三版,适当增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至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他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故而,人类社会生活怎样安排与组织才是公平合理的,即所谓 正义 ?便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政治学虽然是许多学科中较为晦涩难懂的学科,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学》一共分为八卷,在书中,作者系统地提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问题,并进行深刻阐述与解析。如论述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是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 一战 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 体面和平 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里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 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 J. 蒙森 现代有谁知道这个春天将怎么熬过去?首先是政治上,然后是财政上。一切都堕入了黑暗之中,如临深渊。恼人的事情是这个 君主制 摊上了这个一个君主!(在柏林!)这些绅士理应免受伤害。但是还有什么办法?他们
战争、选举、犯罪、税收、贫困等政治和社会议题总能引起两派人针锋相对的论战。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其中原因为何? 托马斯 索维尔认为,一切论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人性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无论身份、财富、价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论战中总会选择同一阵营。 在本书中,索维尔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左-右政治光谱的全新谱系,几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纳粹主义等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位置。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
《历代官制概述》为黄本骥先生《历代职官表》中瞿蜕园先生所作部分,为《历代官制概述》与《历代职官简释》。为了使读者了解历代职官的沿革和表中所列职官的职掌、演变的情况,《历代官制概述》是通论历代官制沿革的情况,以便读者对历代职官制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历代职官简释》其实是为了解释《历代职官表》中官名或者文字名为出发点,本书并没有脱离《历代职官表》的基础,所以对清代的制度说得比较详细、具体。为《历代职官表》提供辅助说明的作用。
《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本书是甘布尔教授多年来思考政治、研究政治、教授政治及体验政治的产物。在书中,甘布尔教授将 政治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中心问题拆解为四个子问题:为什么要劳心于政治?政治中至关紧要者是什么?研习政治有什么意义?政治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吗?如此宏大和复杂的 大哉问 ,这本小册子极为有效且极为典雅地做出了回答,既说透了政治生活为什么重要,又阐明了政治研究为什么重要,并以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气质肯定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研究的崇高性,呼唤一种更具整全视野与公共精神的政治学。本书言简意赅、辞约义丰,哲思独运、慧见迭出,对政治学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受益。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专享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是对李维的《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论述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在此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有体现,对卢梭影响较大。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 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人种(race)或人种主义(racism),是根据人的可视的差异演绎出来的一套近代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本书以东西方知识的往还为切入口,概观人种概念在18世纪欧洲的建构过程,继而考察人种概念在19 20世纪中国和日本再生产的历史。通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本书呈现了人种概念所蕴含的不同政治意涵,指出这一西来的概念在中国被解构的契机。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新社群时代”。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近期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
文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载体,要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要从全局的高度和领导的角度思考和把握问题,力求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把方向、议大事、谋全局的原则,体现从宏观思考问题、指导实践的要求。作者长期在中央纪委和中央办公厅从事文稿的起草工作,积累了大量政治性文稿的起草经验。2019年版出版以来,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2023年初,作者对书稿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一是对全书进行了提升;二是在调研篇增加了怎样看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等内容;三是在参考篇增加了地方和基层机关干部起草文稿及调查研究的体会文章,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中国为什么会一跃成为经济大国?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媒体对中国经验的解读莫衷一是。从英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的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日本等。应该说,这些国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的,却像在短时间内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在国内外中形成了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作者借用法国数学家勒内 托姆的突变理论,将其形容为 国家的突变 。 那么,国家发生 突变 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结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英国、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崛起之前,国民都曾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应激反应的作用下,经济压力激发了国民集体的创造力和爆发力,形成了国家经济崛起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