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组织篇章结构,旨在以教辅的形式探索和解决“新思想”如何进“原理”课课堂,并进一步进学生头脑。在保证课程的真理性、思想性和亲和力的基础上,沿着“进什么—怎么进—注意什么”的教学设计思路,将“新思想”的内容地融合到各章教学中去。既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新思想”的相关内容,又可以成为全国“原理”课教师落实“三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40年,阅读1500种书籍,整理400余本笔记的心血之作。被译为70余种文字,全球累计销售20亿册。此书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产品社会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复发。此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资本论》还阐述了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的根本规律,对当代经济有重要价值。如“中国首善”陈光标倡言的:“中国企业家不放重读《资本论》,国家和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 本书邀请资深专家对原著进行删节,在缩减篇幅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原著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完整的体系。此外,本书还选配360幅传世名画、大师摄影等插图,在贴近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让大家可以更愉悦
根据大学本科生学习原著的要求,教材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15篇,其中马克思的著作5篇,恩格斯的著作4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著作2篇,他们的书信7封,列宁的著作3篇。从理论地位上看,这些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著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 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思想价值和理论魅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思想内容上看,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各篇著作之间既存在着历史演进关系,又体现了逻辑衔接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同时每篇著作都有独特的理论贡献,是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线索和基本原理的一手材料。教材的导读部分根据原著本身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需要,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力求全面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
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 研究读本》是马克思于1847年公开发表的著作,其中包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 研究读本》是在中文语境中对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书作导读性的介绍和阐释,包括该著作的写作背景、传播考证、外研究状况和内容解读等。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 研究读本》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阅读素材,包括经典的研究文献,马克思本人收藏的“自用本”修改情况,以及延伸阅读的文献目录。
《今天再读毛泽东》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学六年孔夫子;学七年西方东西;十三年的思想之变;“三《今天再读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者;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闹了多年大笑话;毛泽东最伤心的一篇文章;毛泽东最难忘的几篇文章;我一个人懂不行,没有理论队伍是不行的等。
本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宏大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关于整个艺术世界的理论言说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关文学的理论言说即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或曰“文艺理论”无疑占有更大的比重,但决非其全部,而只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艺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仅窄化阐释为文学(文艺)理论,将缩小其对象的范围,减弱其理论的阐释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由美学中独立出来之后,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学科名称,并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做了区别;著名的《讲话》中也使用过“艺术科学”的概念。作者认为,应该给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科学地阐明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艺学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为理论专著。围绕新时代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这一根本性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否定批判维度、人类历史维度、占统治地位维度和上层建筑维度的科学内涵,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指导功能;明晰了影响新时代意识形态认同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设的工作关键、有效对策和应建立的机制保障。
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组织篇章结构,旨在以教辅的形式探索和解决“新思想”如何进“原理”课课堂,并进一步进学生头脑。在保证课程的真理性、思想性和亲和力的基础上,沿着“进什么—怎么进—注意什么”的教学设计思路,将“新思想”的内容地融合到各章教学中去。既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新思想”的相关内容,又可以成为全国“原理”课教师落实“三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本书由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领衔,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黄力之、童世骏、余玉花、陈学明等12位作者编写,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代表性著作,包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等共15 部(篇),覆盖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领读,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阐述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侧重分析经典著作的文本逻辑和思维逻辑,深入挖掘经典作家的问题意识。通过逐条逐段阅读文本,引导读者思考经典作家提出的问题,并阐发其当代意义,力求原汁原味读原著,入脑入心悟原理。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之一。本书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等作了必要的介绍,对外学者的研究作了梳理,并指出伊壁鸠鲁能动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本质和核心,这表现于其中学毕业作文,奠基于博士论文,贯穿于整个哲学和学说。
本书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次富有建设性的尝试。作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整体隐含着基于自由的伦理学。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不构成它的消极因素,反而成为马克思对传统道德展开批判性反思,并形成具有规范性的道德观念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的道德观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也不是“自我实现”论的伦理学,而是一种“自我决定”的伦理学。它具有当代英美伦理学所没有的显著优势,同时也为21世纪的伦理学问题提供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本书是作者徐四海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收录毛泽东1901年至1976年76年间所创作的诗词136首,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貌。更多的是考证事实,布列背景,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诗词的意义与情味。
本书在重新探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梳理马克思“原本批判”研究模式的转向的基础上,就这部手稿中涉及的主要思想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思路及哲学方法、作为“一般的抽象规定”的价值及其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历史发展形态、资本的一般性规定及其生产过程的循环、资本的特殊化规定及其流通过程的循环、资本的个别性规定与利润的形成等,作了全面、详尽且系统的解读;最后,将它们置于思想史进程和当代实践图景中来阐明现实意义,以及进行客观的历史定位。
《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通过的对管理学文献的考察,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结构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重构方式,揭示了雇主采用1968年的反文化语言发展了新的工作实践,以及更为成功和隐蔽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的新精神》认为资本主义新精神的成功仰赖于批判的再起,从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衰落的社会批判和艺术批判重新赋予了重要性。《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通过的对管理学文献的考察,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结构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重构方式,揭示了雇主采用1968年的反文化语言发展了新的工作实践,以及更为成功和隐蔽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的新精神》认为资本主义新精神的成功仰赖于批判的再起,从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衰落的社会批判和艺术批判重新赋予了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