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的起点。该书辑录了曾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罗荣桓、谭震林、杨至诚、黄克诚等所撰回忆文章及涉及井冈山斗争的相关信函近90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开辟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独特道路。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针对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井冈山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阐述共和国的将帅们在这一中国革命摇篮的斗争与革命历史。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 19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已经编辑出版了5卷,按时间段分别为1978-1996年、1996-2000年、2001-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本卷为前5卷的续编。 本卷收录了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分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27件,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者大胆地将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历史与意志: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群众观,以制度建设为视角,遵循内涵界定问题剖析经验借鉴思路探寻机制构建的逻辑主线,以党群关系和制度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党群关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体制机制原因。
《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海外学者视角评析》在国内首次对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划分了其主要发展阶段,提出了一个以“控制一制衡”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从党与市场、党与国家、党与社会三个维度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得出如下启示: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型中,中国共产党同时面临着两大根本任务:一是适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承担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二是维持自身的组织存在与政治认同。这两大根本任务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同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变迁息息相关。
周红妮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接管大中城市纪实》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打开石门--接管从这里开始;接管济南,建立军管会;沈阳经验;“三原”政策出天津;和平接管千年古都;在大上海解决大难题;接管西南重镇重庆。此书的问世,为史学界、文学界及广大读者奉献上一部关于自1947年11月石家庄市(原石门市)解放至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期间接管大中城市始末的一部纪实性的史书。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发展已步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需要党的新气象、新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矛盾变化,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号召,形成了一系列党建工作的崭新论述,为国有企业的党建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南。《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系研究:以厦门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在对厦门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关于党建工作的系列论述,分别从理念原则体系、目标职责体系、工作机制体系、长效优化机制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系进行梳理及构建,并指出国有企业应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党建工作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相结合,努力在决策领导机制、学习宣传机制、对外交流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有所规划,努力在党组织自身建设、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