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的起点。该书辑录了曾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罗荣桓、谭震林、杨至诚、黄克诚等所撰回忆文章及涉及井冈山斗争的相关信函近90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开辟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独特道路。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针对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井冈山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阐述共和国的将帅们在这一中国革命摇篮的斗争与革命历史。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
技术发展是政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推进,我国基层党建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首先梳理了大数据的技术格局与当今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很新探索,总结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展望了大数据在基层党建中的应用方向。其次,本书还关注了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党建宣传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探讨了党建规律与新媒体规律的契合之处。很后用上海“两新”组织运用新技术探索“积分制”管理为典型案例,展示了新技术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促进党员间的多元化,横向的交流互动的生动场景。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DJ056),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观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初始—巩固发展—升华的演进历程、“六立”(立向、立德、立功、立言、立廉、立制)彰显的布局、党的“肌体”更为强健与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就、做到“四个坚持”的经验及启示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初步完成了对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程的考察,对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行了微观透视和宏观分析,初步揭示了出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丰富了延安时期的党史党建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升华》从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艰苦精神入手,研究了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丰富、发展与升华。
在国际性展会中,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社会效应突出的展览便是世界博览会了。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又是一个具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话题。《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一书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
由吴磬著的《团队学习法(干部集中培训的创新模式)》针对当前干部培训中面临的难点,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积极探讨新的团队培训学习模式。本书通过旧模困境、新模建立、引导技术、以案说法四个部分,从理论及实践上证明创新培训模式。为当前干部培训教育模式探讨提供了新的借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改革所遵循的基本逻辑之一即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是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也是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
《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从解析与反思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入手,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主体、客体、本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
2004年,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开始在药物滥用人员戒毒康复中探索以同伴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戒毒康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同伴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在总结上海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就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的发展背景、过程进行了思考,展开了同伴教育的理念、原则、内容、形式、过程、方法、运行机制、评估等基本要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现实·要求》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篇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中篇现实需要:新时期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下篇时代要求:党员、干部要做严守纪律的表率。
蔡尚思先生在八十五岁高龄时撰写的《中国礼教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上关于礼教思想的填补空白之作。全书取材庞杂,选取了自先秦至民国代表人物一百六十余名,逐一概述其思想特色及其在传统礼教史上的影响,立论有据,对于前人和旁人的研究,力避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而务求多提新见,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其中不少论述,一反传统观念,新人耳目。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回首100年来走过的历程,惊奇地发现,这100年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而且惊心动魄,大落大起,大悲大喜,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曲折,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于是,我们在三年前就产生出研究这个课题的冲动,今天终于完成这部书稿。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自清末进入中国近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除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各阶级阶层、各党派团体对它的态度和研究情况之外,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个曲折、两个辉煌。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北京图书馆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该馆阅览部主任苏爱荣同志还在百忙中为我们编写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中译文出版年表》,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广大读者,以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事业,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本书出版成功,离不
本书是由58篇征文组成。
本选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为历史线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为根本方法,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主要思想与实践;分析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世纪新阶段,党培养造就青年干部面临的世情、国情与党情,分析青年自身状况对党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影响;展望未来,就中国共产党如何提升青年干部的素养和能力,完善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体制机制等提出策略建议,同时,以世界眼光、靠前视野研究和分析外国政党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做法和经验,以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