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 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 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 发动50周年,在这 场十年浩劫开始5 之际,回顾十年 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 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书通过刻画新时代青年之形象、感悟新时代青年之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之力量,帮助新时代青年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和要求,激励其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助力广大青年 扣好人生的粒扣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书既可作为团干部培训、青少年学习教育、青年党员培训的学习读物,也适合青年家长、青年干部等群体阅读。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张静如教授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的开拓者,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共党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立足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中共党史研究实践,分析解释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涉及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重大学术基础问题,从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角度对党史学科进行了理论阐释,被认为是中共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本书初版于湖南出版社出版1995年7月。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史实。俄国共产国际同孙中山进行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1922年盛夏孙中山从永丰舰上向共产国际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国第一个体验共产主义的张继何以成为“国民党右派”?斯大林、共产国际冠以“左派”的蒋介石、胡汉民、邵力子、汪精卫,何以光环掉落,全部反苏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赠送给蒋介石的照片?孙文越飞联合声明的台前幕后还有什么新的亮点?中德俄联盟何以最终落空?“红色将军”冯玉祥为什么最后摆脱共产国际?斯大林自认中国形势让他糊涂了,可陈独秀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宋庆龄等酝酿组建第三党等等,相信这些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中书门下体制”是本书提出的用以涵盖唐中后期政治体制的核心概念。这个体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内成长起来的,基本特征是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为中枢,决策行政合一,以尚书六部和内外使职为行政主体,“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整个官僚系统的运作形成了新的体制。 政务的申奏与裁决则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务文书体系,形成了新的政务运行机制。这个体制在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时初步建立,经唐中后期和五代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北宋政治体制的基础。本书力图摆脱以往制度史研究中的静态描述,厘清宋人著述中对唐朝制度理解造成的混乱,从政务文书等基础史料出发,研究唐朝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及其变化,以期建立一个有利于描述唐代政治体制总体变化的叙述框架。
暂无内容简介。。。。。。
......
工会法是明确工会法律地位、确定工会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是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本书以问答形式对修改后的工会法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同时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准确把握工会法立法原意和制度要求。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本书还收录了与工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是学习贯彻工会法的权威辅导读本。
本书引证率极高,特别是后物质主义“post-materialism”价值观的概念,作者通过对发达工业国家公民价值观的调查,认定在后工业社会物质主义价值观已在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这会对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绿党的兴起。
......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合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研究马克思合作思想的新视角,从两个方面拓展了对合作概念的分析。并从马克思合作思想出发研究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共享资源与共享利益相适应的、不断演进的、合作的生产方式。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共享经济的合作之困,提出了以合作为目标的共享经济治理方略和促进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运用马克思合作思想分析共享经济,有助于揭示共享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把握共享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为解决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提供新的对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