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 为什么是中国 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在2016年至2019年在中国清华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东非国际组织的等地的讲学报告汇编。主要从世界历史的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阐明中国为建立现代国家和文明所做的各种努力。书中主要通过西方帝国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兴起等主题,解构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 作者还讲述了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靠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明,经受住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并以文明的姿态帮助世界重新建构新的文明秩序。 本书展示了中国人现在是如何自信地从发达国家学到他们需要的一切,并渴望知道中国需要从自身历史中汲取哪些文化精神,以建设现代中国文明。中国人非常清楚来自美国的挑战,并正在寻找方法来应对一个想要保持其在国际现状中的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 本书试图解释中国在做什么,它的眼前和长远愿景是什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
本书的宗旨是从“主 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 由主 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 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 由主 义与社会民 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是我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少数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这本书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靠前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在其光辉一生中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张太原长期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结晶,从六个方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超领导方略与艺术——“如何出主意”“如何干工作”“如何多谋善断”“如何用干部”。这些领导方略和艺术,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借鉴指导作用。
本书为社区治理方法论系列丛书第四本,该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销售成绩尚佳。当下社区治理日益成为复杂治理,社区问题频出,本书认为如何激发居民参与,使社区有内生活力,是当下社区治理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并从从中观层面的研究者、实践者、赋能者的角度为一线实践者提供思路、案例和借鉴。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集了七千多名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可谓少见。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它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对之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大会的起因,在于党想通过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改变1959-1961年的特别困难局面;大会开始后,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却改变了会议的日程和主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轻松的民主氛围,曾使人们一时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敏感话题;大会过后,出现了1962年春夏的新局面,但半年之后,局势再变,1962年秋天重提阶级斗争。有人认为,由“七千人大会”产生的分歧,也是后来发动“”的一个远因。本书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面、深入、详细披露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目前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书重点围绕1931年中国政局的演变,考察国民党改组后,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 别是通过蒋介石的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合的复杂过程与蒋介石最 终获得党内“最 高领袖”地位的缘由。借以解释此前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通过的 十四五 规划纲要为指导,重点解读新发展格局。分析预测未来5年和1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如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和论证2035年远景目标和 十四五 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剖析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及方法路径,内容涵盖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战略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体系、新基建、全面绿色转型等,既聚焦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系统全面;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加深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关问题的认识,读懂 十四五 ,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大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历史演进趋势、时代变化态势和中国自身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本书作者以观察全球维度、认识世界大势的大历史视野,从大变局中的世界秩序、大变局中的美国、历史上的 百年大变局 及演变动力、大变局中的世界经济、大变局中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大变局中的民粹主义、大变局中的周边格局、大变局中的中国世界定位、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等方面,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进行了战略性和全面性的研究,系统总结和权威解答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全球之变、地区之变、中国之变等难题,并提出一系列创新理论和战略对策。这些独特见解,既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如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如何既发展自
本书从现实问题出发,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做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分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背后的逻辑,让思政课真正入脑走心,让每一个中国人坚定信心、夯实自信的底气。
本书为以“世代”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集,由两个部分组成。 部分是非虚构写作领域的作家和学者对“世代”的理解; 第二部分由大约15篇文章组成,写作者以扣人心弦的笔触写下历史潮流下不同世代的生存状态、个体命运、世代传承连接的复杂情感等,反映了不同年代的人是如何与宏大的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也展现了当代中国与世界发生联结的多元样貌。
中国崛起 是这个时代最精彩的故事, 中国模式 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数据的理性分析,丰富了 中国模式 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 文明型国家 崛起的命题。 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 文明型国家 的崛起。 文明型国家 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 文明型国家 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 中国模式 论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表达,其总结的 中国模式 的八大特点、七大理念以及四大成就,是 中国模式 论强有力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 中国模式 的理论研究。同时
《共和国之路》是《共和国识别码》的姊妹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识别码 是一整套国家标识,包括共和国特定的历史、制度、道路、战略、政策以及国际地位等。本书从共和国的起步发展、改革奋进、领航轨迹、经济建设、科技之路、文化教育、社会进步、卫生事业、应急救灾、走向世界等方面精选了140多个关键词,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和界定共和国的内涵、特征、事件和成就,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发展的主要成就,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共和国70年来的沧桑巨变、伟大历程,使读者重温家国记忆,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 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 特色的解释。
八旗是清代特有的政治组织,亦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佐领原系女真人行军、围猎的临时组织,清太祖、太宗将其改造成集军政、民政于一体的基层单位以管理部众,并授予部分皇亲、部落首领、功臣世代管理之权。随着归附日众、人丁滋生,世袭佐领逐渐成为八旗佐领的主体。本书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档案为基础,对八旗佐领承袭制度进行初步考察,以揭示世袭佐领的出现、发展,承袭规则的演变和实际应用对清王朝和八旗世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