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 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 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 发动50周年,在这 场十年浩劫开始5 之际,回顾十年 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 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 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 ,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本书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不断生发出来的。这条道路既不是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是照搬西方既有的现代化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 “走自己的路”的宝贵成果。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理论自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生成”“何以规定”“为何正确”“如何走下去”四个层面问题展开,通过“逻辑揭示—理论阐释—价值凝练—实践解答”的方式,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文化土壤和实践遵循。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书为作者十年深耕田野与夙夜笃思之作,深度讨论了中国社区治理的历史与现实、结构与过程。 全书新意频出:一是鉴往知来,回溯社区治理的历史基因,破除“皇权不下县”的论调,实现古今社区治理的历史连接。二是纵横中西,破除滕尼斯式的共同体迷思,剖析百年来中西方社区的概念差异,展现中西方社区“中心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实践差异。三是追根溯源,首度聚焦社区治理之经济结构基础,析出影响社区治理的“三次生产分配关系”。四是兼得形构,提炼中国“社区复合体”的形态,挖掘“ 、社会与家庭”的关联关系。五是聚焦转型,破除“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提炼“ 创制社会”机制,提出建设“关联社区”的方向。 本书既可为科学研究之参考,又可为社区治理实务工作者之参考。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 弱势独裁政党 ,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脉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全书有绪论和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从乌托邦的价值想象到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阐述了乌托邦思想的价值误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价值观的科学构建。第二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演进的动力,分析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阐释了人类社会价值观演进的一般规律。第三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以及价值内涵的蕴蓄方式,从物质生产、精神养成、制度规约等维度分析了社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第四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社会价值的一般形态和特殊形态做出分析,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命运的关系。第五章是从文化维度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现象,分析和批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从问题意识出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对文化哲学和文化模式的做出理性反思,从价值取向理解现实生活和文化世界,追问人的行为根据、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立足时代之问、时代之思、时代之鉴和时代之需,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概念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党的文献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整体图景,全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重具象、建构维度、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向。
本书是文史名家黄永年先生以北朝隋唐史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全书共分十五章,系统讨论了北齐、北周至唐宪宗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作者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着手,考辨史料,抉发历史真相,解释政治现象。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推进,如北齐内部的文武之争、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武则天掌权后形成的“李武政权”、玄宗时期的内朝和外朝之争、神策军的政治本质等,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北朝后期至中唐的政治演变历程多有启发。同时,作者围绕许多重要问题,对旧史记载及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不少商榷意见,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精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北朝隋唐政治史的 书。
本书主要探讨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有关问题,包括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历史渊源、设计特点、决策过程、运行实况以及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一部典型的明代政治制度史专著,其聚焦的职官制度史是传统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官员考核的研究则又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分别探讨中央文官京察制度、地方文官大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及方法、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动态揭示了明代中央文官京察与地方文官大计制度的决策过程及运作实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按照“理念—政策—效果—比较—展望”这一叙事思路,对“前海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梳理了前海改革的政策体系:从“三位一体”的政策架构,到法定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法律事务开放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制度创新驱动发展、中央与地方联动、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深化深港合作以及前海新城建设等方面,呈现了前海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前海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还从内外两个视角对“前海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展望了“前海模式”的未来,并就如何用好“新三大法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
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