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观天下》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因根是说不完、道不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可能完全统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相对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稳脚跟的。斯大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现在,正确评价苏联历史的风,起没起子青萍之末?或是拂掠子青萍之上?本书将从对列宁与十月革命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时代的重新认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书探索印度民主的起源,阐释印度民主与独立以来印度国家建设、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印度民主的内涵、性质、过程以及历史地位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本书认为,印度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同自己的历史文化、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印度的民主是印度人民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一条现代化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印度的民主似乎造成印度“软政府”形象,但印度民主的实践证明,凭借民主机制,印度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政治经济危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在21世纪迎来了新崛起。印度的民主道路表明:不具备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非西方国家也能实行民主制。
预测未来100年并不难,预测未来10年却实属不易,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预言大师乔治?弗里德曼在为世人展开百年大预言惊人画卷后,更推出姊妹篇《未来10年》。 未来10年的世界暗潮涌动:中东乱局,俄德联合,中国崛起,美国伊朗大和解……这是一个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大变革时代: 美国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中,维持各种势力的均衡,维护霸权利益? 大国政治板块又将如何碰撞? 国际风云诡谲,一呼一吸间已变化万千。未来十年大预言,亦近亦远,如何可能? 本书是关于未来十年的短线分析:要想掀开未来大幕的一角,就请听“影子中情局局长”讲那未来的故事。
,在恢复被中断了的传统时,俄国人所谈的,所争议的,按实质来说,同样是这些问题。如果俄国想实际地弄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找到未来的方向,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在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中,在众说纷纭的意见中,得出概括性的见解,思考复杂过程的起源,当然是很困难的。但是,问题在于,在‘俄罗斯思想’这个课题上常见的是思辨,是实际知识的贫乏。甚至标榜为‘俄罗斯思想’,而说的常常并不是它本身。尼·别尔嘉耶夫去世前不久的1946年写的这本书是俄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纲要。这本书对俄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本源因素,对‘俄罗斯思想’的起源与特点作了阐述。别尔嘉耶夫向我们提出了他的解释,我们应当听取这些见解。自然,对这些见解也不会是没有争议的。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分三编:编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第二编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第三编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当代国际关系史(1945—2010)的发展脉络,论文都是刊物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本书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将欧盟视做一个具有对社会价值进行性分配能力的政治系统,将欧盟合法性看做民众对欧盟政治系统的支持。在对治理理论和多层治理实践进行概括论述之后,将个案研究和变量研究相结合。首先对体现多层治理特征的典型政策——欧盟结构政策和欧盟环境政策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个案展示欧盟多层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而采用“欧洲晴雨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变量分析,检验研究假设,以透视贯穿于欧盟政策中的多层治理与欧盟合法性的增进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多层治理发展良好的历史阶段(大致是1986—1993年)欧盟民众认同的变化来检验多层治理对欧盟合法性的增进效应。在结语中,本书对多层治理之于中国外交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意义进行了考察。
本书通过所选文章,勾勒出国际组织理论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在对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表明国际组织具有削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功能;第二阶段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辩论中形成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组织理论,突出了国际制度的独立意义和在促成合作方面的重大作用,研究重点已经从国际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浅层事实描述转向国际机制、国际规范等深层理论探讨,并从推理层面证明了无政府性的可弱化性;第三阶段在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战中产生了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关注的是国际制度对国家身份的转化作用,强调的是主体间互动,导向的是无政府性的多元意义,强调以合作友善为核心的无政府性是可以被建构起来的。从新现实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形成了国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