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是以中央情报局为主的美国情报机构收集的中国情报以及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报告。中央情报局是美国*主要、*核心的情报机构,因此这些情报档案原是美国的*国家机密。直至2004年,这些情报档案才开始陆续解密。 作为中国国内*部以美国对华情报为主题的译著,本套书有三大特点:*,档案来源广泛,包括纸质文本、数据库和缩微文献;第二,以绝密、机密的 特别国家情报评估 和 国家情报评估 为骨架,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认知、分析、评判和预测;第三,由国内知名学者撰写的各编 导论 ,不仅概述了本编收录文件的种类、来源和内容,而且对文件判断的准确程度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本套书的原始文件材料始于2005年中国学者有计划的
《李光耀观天下》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本书共有8卷本,15编,将一定时期(1948~1976)内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中国的情报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和翻译,有中国军事、中国政治、中国经济、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等。分析美国政府、军方及有关方面搜集、判断、使用这些情报的过程和机制,评估这些情报资料对于美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作了
本画册为中英文画册,通过对海外国际友人援华抗日事迹的记述,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文字,系统地再现了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光辉历程,弘扬国际友人在支援中国抗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画册可以隆重纪念抗战胜利,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宣传我国和平发展的一贯主张。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分三编:编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第二编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第三编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当代国际关系史(1945—2010)的发展脉络,论文都是刊物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距今已经超过了30年,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于 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经验教训考》一书,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反对斯大林、反对列宁的逆流进行了批判,坚决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 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撼动的地位,深刻地阐释了苏东社会主义蜕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了党在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地位,未能牢牢坚守思想阵地,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从而导致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 。该书指出,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战争阴云密布的形势之下,世界各国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高举 运动的伟大旗帜,对于从根本上战胜美西方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地
《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是简略介绍拉丁美洲几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情况的普及读本。作者分别介绍了古巴、智利、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六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的背景、主导思想、主张以及实践等,使读者大体对拉美这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有所了解。
......
汉斯·摩根索的经典论著将现实主义确立为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尽管对现实主义的批评不乏其人,《国家间政治》一书在国际关系课程中持续得到使用的事实足以证明自身的不朽价值。曾有人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研修不外是摩根索和信服其见解的人与转而求助于其他学派的人之间的一场对话。五十多年过去了,在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焦点之时,摩根索的观点与世界各地学者之间的对话依然在进行,其成效之卓著,。第七版保留了摩根索著作的原貌,增加了一篇四十页篇幅的编者导论,探讨《国家间政治》在一个的适用价值,视野开阔.在录中,数位政治家、学者和观察家循着摩根索开创性的思路,就摩根索的理念和主张能否应对当今的危机和挑战,提供了各自有洞察力的重要见解。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事件的内情,一直以来极富话题性,而事件中双方高层的博弈与决策,更被认为是危机时刻领导决策艺术的典范。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事件中参与了美国方面所有的关键决策,被后世研究者认为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人物。危机尘埃落定后,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写成《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记录下了牵动世界命运的那十三天发生的秘闻,讲述了在那个无比危险的时刻决策者们的情绪变化和运用的计谋与策略。
本书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众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俄罗斯三十年(1991~2021)》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和学者集体撰写的重要成果。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本书分为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卷,旨在全面探讨俄罗斯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外交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政治卷重点回顾了俄罗斯三十年来的政治发展进程,对俄罗斯的议会、政党、司法、联邦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关注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精英政治、社会治理和政治思潮变化;经济卷以俄罗斯经济转型为基础,回顾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财政金融、经济结构、经济现代化、社会福利、科教创新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三十年来对外经济关系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探究;外交卷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三十年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