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势力这个“政治癌瘤”的存在迄今已逾百年。它不仅在战前将日本民族和亚太国家拖进灾难的深渊,而且在战后六十余年间仍在不断恶化着日本社会的“肌体”和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时至今日已再度对日本政局走向、中日关系走势和亚太和平构成了潜在威胁。
作为南美洲疆域*和和人口*多的国家,巴西自独立以来就一直谋求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巴西与西半球其他国家在文化、语言和历史方面有所不同,其邻国也一直将之视为一个潜在的强国,或者有时也视为一种威胁。尽管国际、国内在展望巴西的未来时,都相信它能成为一个强国,但该国一直以来就缺乏通过传统路径实现强国抱负的能力 特别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 在《巴西的强国抱负》一书中,巴西被视为一个新兴大国。本书通过对巴西过去为实现强国抱负所做的种种尝试进行分析,阐述了巴西目前重点偏向的软实力路径。尽管这些努力均宣告失败,但本书表明巴西将继续其谋求全球影响力的漫漫长路,并且只有在打下坚实良好的国内基础后再通过国外软实力路径才能取得成功。在本书的结尾处,作者就巴西该如何改善其战略给出了具体建议,并说明了为
本书由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金灿荣著述,观点独特,有理有据。在他看来,中国问题确实很复杂,不是某些人能轻易解释清楚的。用他自己的话讲 谁能解释好中国问题,谁就能得诺贝尔奖 。但有一点,中国作为大国的时代已经来了,只是仍然面临很多难题,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全书分为以下章节:大国责任──重在担当、大国外交──主动而全方位、中美关系──博弈中共生、美国政治的 怪圈 、世界有点焦虑、大国未来──机遇与复兴。本书为海外和国内人士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值得研读。 无论从地理、人口或经济、资源上,中国都是一个天然大国,历史悠久、国情复杂。经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同时
本书是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 美国例外论 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本书有关美国政治制度(主要指普选制和宪政民主)和企业制度(主要指计件工资和利益分享)促进了工人对资本主义持善意态度的观点,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另一方面,本书关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高于欧洲大陆工人从而使其安于现状、不倾向社会革命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如何,只要涉及 美国例外论 的讨论,就必须向本书寻找思想根源。
在《近代日本的亚洲观》中,子安宣邦集中考察了东洋、亚洲和东亚这三个概念的历史发生轨迹。特别是对其中的 东亚 概念如何在20世纪初的日本,从作为文化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帝国地缘政治上的话语,而由日本首先提出并流通于该地区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知识考古学式的清理和解构分析。这是本书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宗旨,表明它不仅是有关 东亚 的思想观念史,同时也是密切关注当下知识生产并与对话和辩驳的著作。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对世界权力转移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是关于崛起国何以成功和霸权何以衰落的理论。这是一本政治决定论的著作,与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截然相反。该理论将政治领导作为导致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将实力作为界定国家利益的基础,并认为在利益明确的条件下政治领导的类型决定了对外战略取向。政治领导类型与道义相关,而道义所发挥的作用又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该理论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道义取向与领导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被国际学界称为道义现实主义。本书对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建议中国选择王道的崛起战略。
Array
西方霸权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美国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优势为根基并且获得服务于美国权力和宗旨的全球机构支持的战后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终结。但是,取而代之的会是什么呢?中国的世界秩序?美国霸权的重构形式?包括主要大国和新兴大国在内的地区化的全球合作体系?在这本书中,阿米塔 阿查亚单刀直入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他指出,尽管美国仍将是世界事务中的主要力量,它却已经失去了按照其自身利益和形象塑造世界秩序的能力。美国将成为塑造世界新秩序的众多支柱之一,其他支柱包括新兴大国、地区力量和新旧大国的合力。*后,他认真思考了美国、新兴大国和地区行为体要在这个去中心却相互依存、复合的世界中为促进稳定必须追求的政策。
作为 公共领域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 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 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 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 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 生动, 接地气。
2009年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拉开了欧盟债务危机的序幕,虽然目前欧盟债务危机得到缓解,但是引发债务危机的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设计弊端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之后,英国又上演脱欧大戏 这一切不禁让人们发问:欧盟的前景如何?它还能持续发展吗?哈贝马斯认为,为了欧盟的长治久安,必须推进政治一体化改革。然而这个改革的方向不是使欧盟成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而是要通过国际法的宪政化,为欧盟的决策提供合法性基础。面对生态和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人权等全球性问题,国际法的宪政化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而国际法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国际性和地方性两方的利益,并得到公众的充分讨论和论证,只有如此,才能建成国际共同体和世界主义共同体。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指出,当今的发达国家正在试图踢开那个能使发展中国家爬到*的 梯子 ,即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向发展中国家介绍所谓的 好政策 和 好制度 ,以此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作者一方面通过梳理经济发展史、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露被掩盖、遗忘的发达国家的致富进程,并且揭示英美历史上的高额关税、减少外资限制规定背后的意图。另一方面,他指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才是真正的好政策和好制度。这本书引发人们反思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思考我国的发展战略颇具价值。
《抉择与分歧:英美对共产党在中国胜利的反应》,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一边倒 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雅德利是一位天才的密码破译者。1917年他说服美国政府创建了 美国黑室 。他领导黑室为美国陆军部破译了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的上万份军事、外交密电,为美国政府的外交谈判、军事行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决策依据。1938年,他曾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邀请来到重庆协助破译日军的军事密码,为抗日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黑室》一书是雅德利对1917年创立 美国黑室 到1929年关闭 美国黑室 的10多年间重要事件的记述,情节引人入胜,故事娓娓道来,可读性强。
这是一本政治生态学的经典著作。书名中 西方的终结 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生产和消费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的终结, 世界的诞生 则是指一个更为平等、物质消费减少、经济生态化的新世界的诞生。 作者埃尔维 康普夫以简洁、流畅、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勾勒了人类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并重点叙述了近几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 大分流 走向 大汇流 的历史进程。在新兴国家奋力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的当下,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西方式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和政治危机,环境的制约因素将使西方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西方在物质上 变穷 将是不可避免的。 埃尔维 康普夫应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出这一声音的人。同时,他又乐观地认为,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人类必须作出改变,携手走上一条 变迁
在本书中,罗伯特?卡根认为冷战后围绕着荣誉和影响力,大国角逐的历史重现,世界和平的梦想已经终结。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伊朗间的国际竞争使世界面临地区性冲突的新威胁,西方自由主义与东方强国间的竞争再次为地缘政治注入了意识形态色彩,伊斯兰激进派也开始反抗现代世俗文化对自身的冲击,同时,自由世界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与混乱。作者将这些为重大的问题巧妙地呈现在了自由民主国家的面前,并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抉择:要么主动地塑造历史,要么被动地接受由他国所塑造的历史。
本书旨在呈现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对外输出的历史与规律,为我国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应对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攻略提供智力支持。本书认为政治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秩序和美国主导下国际秩序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美国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历史阶段、大数据时代美国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新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理论建设、舆论引导、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