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的经典著作,饱受读者和学界欢迎和好评的译著,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部著作中,斯科特以其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揭示了国家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上而下重新设计的逻辑,所阐发的见解发人深思,它对那些忽视项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地方传统的国家发展规划进行了清晰而独到的分析,对各个国家的社会改革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书作者以人称的视角展开,着重阐述了情报的实用技巧情报如何搜集和处理,以及形成的结果怎样为制定国家政策服务。具体而言,全书探讨了如下问题: ?情报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情报在战争中的运用; ?情报搜集的各种来源,情报搜集的实用技巧; ?情报传递过程中的种种常见障碍、挑战和克服手段; ?海量情报的处理,情报的合理与科学利用; ?情报人员的特质,情报团队的高效协作; ?反情报工作如何开展,巧妙瓦解对方情报网; ?情报机构与行政首脑和立法机关的关系; ?情报对国家安全的作用,泄密事件的威胁与科学防范; ?怎样招募间谍并安插到他国,如何使用敌国叛逃人员; ?世界知名情报机构、经典间谍人物、二战情报战等; …… 本书是“间谍大师”、中情局任期长局长、美国现代情报系统缔造者杜勒斯
《统治俄罗斯:从革命到普京的威权主义》论述了俄罗斯政治制度从1917年至2015年的历史演化。威廉 齐默尔曼借鉴熊彼特的标准,将政体类型分为民主、竞争性威权主义、完整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政体,并据此对苏联和俄罗斯政体进行评估和比较。全书通过苏联和俄罗斯时期领导人的政治行为(包括镇压、大清洗、动员、选举和竞选、选举改革等),展现了苏联和俄罗斯的政体 社会关系的变化。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 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 、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 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通过考察埃德蒙 柏克与博林布鲁克追随者之间的小册子之战, 本书讲述了政党政府在英国被逐渐接受的完整故事。博林布鲁克对政党的蔑视,激发了柏克对政党制度富雄辩性的倡导,并以具有洞察力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论证。曼斯菲尔德向读者表明,要理解当今的诸多政党,必须将其置于政党政治的发展史中。现代政党的复杂组织和公共行动是政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政党政府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政党现在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在柏克的时代,政党在坏的情况下被视作自由政体中的毒瘤,而在好的情况下,则被视为艰难环境中审慎的政治家加以利用的危险工具。柏克是英国政党体制初的支持者之一,他使得 政党 的观念逐渐变得受人尊敬。曼斯菲尔德巧妙地评价了柏克的写作,并在综合考量历史和政治实践复杂性的基础上将其
2016年,唐纳德 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 拉塞尔 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 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 同理心之墙 的可能性。
本书由两位政治学家所写,对于理解美国政治、理解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的选举策略和治理逻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书中,两位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共和党的发展演变史,对于共和党越来越右、越来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于其迎合财阀、迎合右翼民粹主义所带来的政党困境进行了解读。两位作者同时指出,共和党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削弱美国民主制度的罪魁祸首,并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在2020年美国大选即将到来之际,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读懂美国,读懂美国政治,读懂美国民主。
本书是以美国面临的11个社会问题为中心,通过市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描绘当今美国的作品。以现代美国为舞台,通过小人物们的言行举止,描述了美国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众生相。 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美国社会底层正在发生的变化、特朗普总统诞生的背景以及美国今后的去向。当今世界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无非是全球资本主义渗透的结果。过去30年里发生的这些变化都可以归结到 全球资本主义 的名下。 在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与日常媒体报道的不同,记者身处美国,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了解了 边境 毒品 枪支管制 宗教 等从日常媒体上看不到的美国现实。 大众媒体报道的美国是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的生活也是真实的。透过微观来谈论宏观。这是一部通过新闻业王道纪实手法描绘美国的作品。此外,每个章节都有同时制
美国建国以自由理想为根基。然而,自由与奴役如同连体婴儿,在美国革命领袖高呼自由和尊严的同时,奴隶、美洲印第安人和妇女却被笼罩在从属地位的阴霾之下,他们被奴役、被剥夺财产或只能从事低等工作。这就是美国自由的两面性。 如今,自由不仅没有得到普遍化,反而被经济利益和国家权力所吞噬。不同阵营的力量正在撕裂美国社会,自由已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口号。 一个激动人心的修正主义故事,重新诠释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的美国政治传统,从而真正理解种族关系、移民、总统制和民粹主义等问题。
本书为 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储殷对美国政治的基础理论和历史的研究。 作者从美国的 起源讲起,在近代资本主义 化的视野下, 地分析了美国从建国到帝国形成的过程,以及 、种族、政党、社会运动等多维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错综复杂的作用,一直到 大国竞争中的中美关系。 本书尤以对美国总统大选运作机制的分析为特点,将其作为透视美国政治的棱镜,揭示出美国政治长期以来的制度性问题和局限,并探讨了一系列大众读者关心的美国问题,诸如身份政治、种族平权、资本介入政治、对选举的影响、媒体的政治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等。 本书旨在帮助中国读者跳出自身文化语境的局限,匡正流俗误解,真正“读懂美国”。
在现今复杂多变、挑战不断的国际形势下,面对潜在敌人的威胁,一国政府是采取预防性行动,发动先制战以防患于未然,还是待冲突发生后再采取动作?作者和多位国际法学名家为此提出各自的国家安全主张,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思想博弈: ①传统国际法和布什先制理论在当今是否适用; ②何时诉诸预防性战争为正当,遵循何种法律; ③先制性行动与预防性行动的*区别是什么; ④如何应对急迫的威胁和非急迫但致命的威胁; ⑤正当的先制性使用武力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⑥预防性战争的四项检验标准是否切实可行; ⑦预防性行动由谁授权及未获授权时当如何; ⑧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应发挥何种作用; ⑨如何完善更适合战争措施的国际法律体系; 本书以伊拉克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为实例,融入牛津、哈佛、耶鲁等国际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国;一百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中美两国并不接壤,但自1784年以来却从未分开。从东印度公司贩茶至美,到广州民妇命丧珠江,从蒲安臣使团到幼童留美,从美国的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
本书立足 十四五 时期以及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各项要求,以十二章内容阐述了国际视野下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并从概念内涵、实践路径、能源基础、投资需求、科技创新、消费变革、综合应对、碳定价机制、城市引领、目标协同、碳汇作用、全球合作十二个方面全方位阐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回答了碳达峰碳中和有什么深刻含义、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中国又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双碳 行动又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等问题。内容宽而精,行文流畅、简洁、客观、规范,深入浅出,既可作为增强党员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本领的学习参考,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碳达峰碳中和普及读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本书对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论断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进行全面解读,从国际格局之变、世界经济重心之变、科学技术与产业革命之变、世界思潮之变、大国关系之变、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之变6个角度审视我国内外发展环境,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大变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助力。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中,秦亚青教授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在国际系统理论的框架下,探究了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立场的选择规律。作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分配,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权力的。而战后的世界和平状态也因此与美国息息相关,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武装冲突的态度是影响国际秩序和平与否的关键。本书希望通过定量分析,找出美国支持武装冲突的规律,这对于认知国际行为体影响国际系统权力分配以及探究霸权外交行为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1982 2014年美国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资源政策与资源战争之间的研究,揭示冷战后美国的非洲资源政策。作者认为,从政策制定角度看,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在制定资源政策中起了各自的作用;从政策实施角度看,美国主要通过寻找当地代理人的方式实现其目的。这些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对刚果(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为控制刚果(金)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连续性周期资源战争,给刚果人民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
本书是一部以二战中缅甸和太平洋战役为背景的军事社科图书。 本书首先讲述了缅甸的殖民历史以及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缅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介绍了日本崛起的背景和影响后,对南亚战争爆发前的南亚局势和世界变幻的风云作了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日本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几天之后,就将战火烧到缅甸,这不是偶然的事情。紧接着珍珠港袭击之后,日本着手控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它要完成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帝国。它优先考虑要占领英国的重要堡垒新加坡。日本的陆军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在中国,战争已经肆虐了好几年的时间了。 日本计划将缅甸纳入到 大东亚共荣圈 里,缅甸的大米行业和其他原材料对日本很有价值。日本要征服东南亚其他地区,必须占领缅甸为其
本书主要收集美国国防部信息资源管理规划与法规,从国防部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2019-2023、美军全球部队数据管理倡议、国防部调查、国防部记录管理计划、国防部长办公室记录和信息管理程序几方面介绍了美国国防部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与规划,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