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岛大海战》是美国著名海军史作家詹姆斯 D.霍恩费舍尔继《莱特湾大海战》之后撰写的又一部关于太平洋战场战事的历史纪实作品,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瓜纳尔卡纳尔岛及其周边海域与日军开展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艰苦战斗。瓜达尔卡纳尔,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岛,因美军艰难遏制住日军锐不可当的南下势头,重创日本海军,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颇具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而闪耀于二战太平洋战史。詹姆斯以其生动细致的文笔将这场发生于瓜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惨烈大战予以全景展现,通过那些曾在各式参战舰艇及各自战斗岗位上亲历战争的人的故事,综合幸存者访谈、目击者日记、调查报告、解密文献等,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控制权争夺对决中鲜活而惨烈的战争全貌,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
《李光耀观天下》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 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 、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 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本书是《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十版)的英文影*版。承继该书前九版的写作脉络,第十版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本书阐述了从20世纪、21世纪的战争到全球金融与治理的诸多内容,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变幻。
通过考察埃德蒙 柏克与博林布鲁克追随者之间的小册子之战, 本书讲述了政党政府在英国被逐渐接受的完整故事。博林布鲁克对政党的蔑视,激发了柏克对政党制度富雄辩性的倡导,并以具有洞察力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论证。曼斯菲尔德向读者表明,要理解当今的诸多政党,必须将其置于政党政治的发展史中。现代政党的复杂组织和公共行动是政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政党政府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政党现在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在柏克的时代,政党在坏的情况下被视作自由政体中的毒瘤,而在好的情况下,则被视为艰难环境中审慎的政治家加以利用的危险工具。柏克是英国政党体制初的支持者之一,他使得 政党 的观念逐渐变得受人尊敬。曼斯菲尔德巧妙地评价了柏克的写作,并在综合考量历史和政治实践复杂性的基础上将其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中,秦亚青教授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在国际系统理论的框架下,探究了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立场的选择规律。作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分配,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权力的。而战后的世界和平状态也因此与美国息息相关,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武装冲突的态度是影响国际秩序和平与否的关键。本书希望通过定量分析,找出美国支持武装冲突的规律,这对于认知国际行为体影响国际系统权力分配以及探究霸权外交行为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指出,当今的发达国家正在试图踢开那个能使发展中国家爬到*的 梯子 ,即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向发展中国家介绍所谓的 好政策 和 好制度 ,以此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作者一方面通过梳理经济发展史、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露被掩盖、遗忘的发达国家的致富进程,并且揭示英美历史上的高额关税、减少外资限制规定背后的意图。另一方面,他指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才是真正的好政策和好制度。这本书引发人们反思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思考我国的发展战略颇具价值。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 ,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 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
这是一本政治生态学的经典著作。书名中 西方的终结 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生产和消费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的终结, 世界的诞生 则是指一个更为平等、物质消费减少、经济生态化的新世界的诞生。 作者埃尔维 康普夫以简洁、流畅、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勾勒了人类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并重点叙述了近几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 大分流 走向 大汇流 的历史进程。在新兴国家奋力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的当下,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西方式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和政治危机,环境的制约因素将使西方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西方在物质上 变穷 将是不可避免的。 埃尔维 康普夫应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出这一声音的人。同时,他又乐观地认为,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人类必须作出改变,携手走上一条 变迁
本文通过1982 2014年美国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资源政策与资源战争之间的研究,揭示冷战后美国的非洲资源政策。作者认为,从政策制定角度看,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在制定资源政策中起了各自的作用;从政策实施角度看,美国主要通过寻找当地代理人的方式实现其目的。这些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对刚果(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为控制刚果(金)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连续性周期资源战争,给刚果人民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
欧洲的未来取决于德国吗?在欧洲,接踵而至的诸多危机和摇摆不定的共同愿景使德国的角色问题愈加引人关注。毋庸置疑,德国是欧洲的主导力量,但这首先给它招致了不满,一些国家担忧甚至仇视德国的再度振兴。矛盾的是,另一些国家期待德国放弃它的克制,转而采取明确和无畏的态度来担负起更多的领导责任,以防欧洲陷入四分五裂。德国是否必须勇担领导责任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著名政治学家赫弗里德 明克勒围绕德国政治的痛点,深入勾连历史与当下,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提出了重建 中心 的战略建言。明克勒认为,欧洲始终存在向心凝聚的需求,而经过欧盟东扩、债务危机和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之后,德国又一次站在了欧洲的地理、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位置。形势从来没有如此明朗过。
本书主要研究19-20世纪埃及、英国与苏丹地区之间的关系史。作者考察了19-20世纪英国、埃及和苏丹地区之间的殖民主义三角,即英国、埃及与苏丹地区、苏丹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埃及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当时,埃及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又将苏丹地区视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张自身对苏丹地区的统治权利。由此,埃及成为了 被殖民的殖民者 ,对其宗主国英帝国态度矛盾,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因此充斥着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之处。 除了旧有的史学研究材料,本书还援引大量通俗文学、非洲历史作品,并采用了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独特地位。本书挑战了欧洲帝国与非欧洲殖民地之间二元关系的许多公认原则,打破了欧洲帝国作为单一殖民者的传统叙事。
20世纪颇具独创性的思想家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在62岁创作了《公开的密谋》。此书对20世纪的世界危机进行了深切思考,提出由于科学进步,受过教育和有影响力的人逐渐有了共同愿景 祈盼一个 政治、社会和经济统一 的世界,该愿景被认为是旨在实现世界和平的世界革命的基础。 世界共同体 的建立需要 公开的密谋 ,它不仅是一个组织、一场世界性运动,更是所有向往新世界的人都应遵从的一个生活理念,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帮助。 《公开的密谋》是一个 保守的社会主义者 改造社会的尝试,是一个推动并建立人类对命运的掌控,将其从危险、不确定性和苦难中解救出来的计划,是作者对世界秩序的最后陈述,对于读书界认识西方 世界共同体 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本书试图从整体高度分析一百多年来美国在不同国际条件、不同实力对比背景、不同国内政治氛围、不同决策机制下的军事战略演变。作者力求把握国际关系、战争战略、军事变革三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美国外交、国际危机应对、对外战争行为的规律。本书指出,美国在危机、战争时期的决策,有时表现得理性、坚定,有时却相当轻率、鲁莽;美国历届领导人高谈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却又热衷于军事变革,甚至主动挑起军备竞赛;美国各届政府的安全战略强调其特殊性和创新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历史连贯性;美国国防领域的精英人物极富个性,但仍能在制度框架中发挥作用;美国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涉及复杂的决策因素,却能够迅速转化为各类法规与政策。上述这些矛盾现象,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但却是探讨美国军事霸权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的原因必须要研究的
《大国来了》由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金灿荣著述,观点独特,有理有据。在他看来,中国问题确实很复杂,不是某些人能轻易解释清楚的。用他自己的话讲“谁能解释好中国问题,谁就能得诺贝尔奖”。但有一点,中国作为人国的时代已经来了,只是仍然面临很多难题,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全书分为以下章节:大国责任——重在担当、大国外交——主动而全方位、中美关系——博弈中共生、美国政治的“怪圈”、世界有点焦虑、大国未来——机遇与复兴。本书为海外和国内人士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值得研读。
本书从历史学理论出发,结合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以二战后中东地区主要国家采取的制衡行为为实例,介绍中东地区国家间相互制衡行为的动机、特征、类型等,系统解读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史。 本书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从制衡视角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史进行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开拓了对中东国际关系史的专门性研究,弥合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区域研究之间的裂缝,为构建系统的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史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学者合作进行的国别研究创新之作,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学、行政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当代美国政治中的 特朗普现象 进行深入讨论,探究隐藏在价值冲突化、新民粹主义、政治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分析 奥巴马现象 与 特朗普现象 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的内涵。作者认为,所谓 特朗普现象 正在演变成为21世纪美国的一种新政治符号和政治生态,并将影响未来美国政治的运作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