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进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 大变局给予中国现代化的是另一次历史机遇还是另一次危机? 如果是机遇,我们如何能够抓住这次机遇? 如果是危机,我们是否存在把 危 转化成 机 的可能性?我们如何动创造这样的机遇?我们如何逆转 逆全球化趋势,引领新一波全球化?我们如何促成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再次大汇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本书聚焦于厘清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的关系,探究大变局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中国的继续现代化构成的重大挑战,尤其回答了 中国下一步怎么走 的问题,为读者认清世界变局、把握中国未来提供了精深洞见与前瞻思考。
《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共分六编:编 图说中国 ,精选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精彩新闻图片,图文结合,直观反映2022年中国概貌;第二编 国情概略 ,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相关内容;第三编 国情特载 ,记录2022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第四编 专题国情 ,深度解读中共二十大会议精神、回顾香港回归25周年的社会变迁、展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关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五编 国情精要 ,跟踪时事热点,从时政、经济、文化、科技、民生和人物等方面,生动叙说中国魅力;第六编 年度大事 ,全面盘点2022年的中国社会。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资深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本书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近期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2024,新鲜事、抢先看,洞见活力中国。 新华社 新华鲜报 第一辑《洞见活力中国》紧扣 鲜 和 先 ,透过鲜活表达,道出深度观点,体味新闻悦读,是新华社记者追寻时代、记录时代的真情书写。文章以小见大、小中看美、小中求精,探寻中国发展脉动、时代意蕴,感悟真理力量、实践伟力,展现出一个立体、生动的活力中国。 近 150 篇 新鲜 出炉的文章,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涉及中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大国外交等领域,讲述中国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悠久历史、博大文明带来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流动中国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和拥抱世界的大国担当。帮助读者洞见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时代变迁的内在动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书精选慎海雄同志近年来撰写的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全面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举措新精神。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 “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 、“实干兴邦激扬‘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化改革进行时”、“善于在新常态下捕捉新机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永远的必修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 观点正确、说理明晰、通俗易懂,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升执政能力的 重要参考读物。
《乡村产业振兴概论》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主要有4个方面:(1)基本理论,分为2章5节。主要内容包括:1)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概说 研究对象与结构体例。具体包括:乡村产业振兴理论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乡村产业振兴理论 基本内容与本书结构体例。2)乡村产业振兴理论: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区域经济理论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产业经济理论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乡村振兴学理论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政策与规划篇,分为3章8节。主要内容包括:1)乡村产业振兴:政策设计。具体包括:乡村振兴战略 总体政策设计;乡村产业振兴 宏观产业政策;乡村产业振兴 特色产业政策。2)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安排。具体包括: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纲要;乡村振兴专项战略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专项产业规划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3
在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当下,面对舆论场的喧嚣、变幻与混乱,挑战、扭曲着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价值时,需要时事评论来扮演公共价值和常识的守望者的角色,用理智与不妥协,用温和的坚定,匡正一个社会的正直与良知的水位。这也是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通过本书所精选的时评文章,尝试向读者传达的关于一名评论人正直与正义的言论努力。本书分为“抗疫观察”“不同观点”“不平则鸣”“媒介素养”“冰点暖评”“读书杂记”六辑,继续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舆论沸点,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犀利且不乏温暖的文字,介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舆论的正向引导。随着时评写作近年来在高考等晋升性考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本书在每辑新增“时评这样写”,为时评写作学习者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写作指
新一轮政治周期大幕拉开,十年转瞬成为了历史,但历史中分明隐藏着这个国家的未来……本书是知名政经杂志《南风窗》十年精华作品的选集,收入近百篇佳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国际、文化等方面,作者涵盖当今知名学者、专家,为过去十年间中国以及世界之复杂面相提供了一条冷静、理性的解读路径。
在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当下,面对舆论场的喧嚣、变幻与混乱,挑战、扭曲着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价值时,需要时事评论来扮演公共价值和常识的守望者的角色,用理智与不妥协,用温和的坚定,匡正一个社会的正直与良知的水位。这也是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通过本书所精选的时评文章,尝试向读者传达的关于一名评论人正直与正义的言论努力。本书分为“抗疫观察”“不同观点”“不平则鸣”“媒介素养”“冰点暖评”“读书杂记”六辑,继续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舆论沸点,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犀利且不乏温暖的文字,介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舆论的正向引导。随着时评写作近年来在高考等晋升性考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本书在每辑新增“时评这样写”,为时评写作学习者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写作指
1980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10年主犯所犯罪行进行了公开审判,历时77天。这是共和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推翻我国人民民主专玫的政权为目的,诬陷迫害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打击大批革命领导干部和群众,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然而在庭审中,江青、张春桥等百般抵赖,拒不认罪。法庭依法判处江青、张春桥死缓,王洪文无期徒刑,其他死党成员分别被判处20年至17年徒刑,他们罪有应得。这是历史的正义审判,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胜利。读过这本书,你就能看到他们在法庭上的丑恶嘴脸和他们所犯下的桩桩件件滔天罪行。 历史常读常新。本
《讲话》只是一个由头、凭借或突破口。毛泽东意欲完成对整个文化的革命,去建立他想要和认为正确的新的文化秩序。选择文艺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文艺影响广泛、便于发动群众、行动立竿见影。这也是他的贯思路。韩寒代笔门或许永无答案。韩寒的史诗或许结束了,唱颂史诗的土壤还在,矗立神像的基座犹存,新的史诗还会塑造新的神像。钓鱼岛是钓鱼之岛,是一块包含多种可能性的“饵食”。既然美国用它来钓中国、钓日本、钓亚太地区,进而钓世界,日本用它来钓中国、钓“正常国家”的入门券、钓政客的选票,那么中国同样可以用它钓点什么,将坏事变成好事。一起来翻阅《话题2012》吧!
本书运用理性分析和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认识、拟写、制作、完善标语口号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中国的标语口号,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解决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同时对标语口号的定义、特点、功能、分类、发展历史、存在条件、内容来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载体、文字编排、色彩图案的运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交待,并附有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全书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语言通俗,资料丰富,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类”新书。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系作者凌志军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