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和吏治方面,新加坡确实是很有一套的;法治严明、令行禁止、高薪养廉这些在中国很难推行的东西,在那里成了遏制腐败的“法宝”。这些制度在本书中有详细而精辟的阐述,但是新加坡的经验与其说是展示了一种成功的模式,不如说是我们继续思考看似简单的“腐败”问题。在我们法学家看来,似乎腐败就是违法,不违法的就不能说是腐败,违法至少构成了腐败的一个要件;但是经济学家很可能认为违法与否和事情的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法律是人规定的,我们可以把某种行为定义为“腐败”,也完全可以不这么定义。在某种意义上,高薪养廉相当于国家用国库的钱“贿赂”公务员,换取他们的“廉洁”行为。由此可见,腐败是可以“制度化”的,而制度化之后当然也就正当合法,不称其为“腐败”了。高薪养廉的经济成本不小,但好处是至少可以造
在法治和吏治方面,新加坡确实是很有一套的;法治严明、令行禁止、高薪养廉这些在中国很难推行的东西,在那里成了遏制腐败的“法宝”。这些制度在本书中有详细而精辟的阐述,但是新加坡的经验与其说是展示了一种成功的模式,不如说是我们继续思考看似简单的“腐败”问题。在我们法学家看来,似乎腐败就是违法,不违法的就不能说是腐败,违法至少构成了腐败的一个要件;但是经济学家很可能认为违法与否和事情的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法律是人规定的,我们可以把某种行为定义为“腐败”,也完全可以不这么定义。在某种意义上,高薪养廉相当于国家用国库的钱“贿赂”公务员,换取他们的“廉洁”行为。由此可见,腐败是可以“制度化”的,而制度化之后当然也就正当合法,不称其为“腐败”了。高薪养廉的经济成本不小,但好处是至少可以造
《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研究》这本书倾注了作者刘汪楠的大量心血。本书在剖析国企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新兴的风险管理科学与古老的反腐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构建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联机制,为破解国企反腐难题找到了一个新的有效抓手。该书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设计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程序,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流程控制,并把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同步融人业务流程之中,查找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廉洁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建立起廉政建设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洁风险实施控制,从而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本书应用“腐败频度”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概括腐败的基本状况,以便于说明腐败现象高发与低发的态势,准确地预测腐败的趋势,并为遏制腐败的高发势头提供依据。所谓腐败频度,简单地说,指的是腐败发生的频率、规模、幅度、强度与烈度等。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特定时间内的社会特定层级中腐败行为发生的规模、涉及的范围、参与腐败活动人数的值与相对值等量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指特定时间内的社会特定层级中腐败行为的烈度、强度等质的规定。
这是一部客观、公正、理性分析中国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落马情况的力作,对于我党防腐拒腐、党风廉政建设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权力与“笼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梳理,既总结了县委书记落马的十大缘由及落马县委书记的九大特征,又总结了落马县委书记的教训和启示。同时,汇总了各地预防县委书记落马的实践,提出了防止县委书记落马的建议。,《权力与“笼子”》还列出了落马县委书记档案及对落马县委书记的数据分析。《权力与“笼子”》内容曾在《中国县域经济报》“百名落马县委书记剖析”专栏中刊载,一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很多县委书记的深刻反思。他们认为,《权力与“笼子”》内容并没有停留在法律的审判和道义的谴责层面,而是真诚地提供了具体借鉴,令其警醒。通过此书,您将会对中国县委书记落马情况有一个全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国际合作篇、国内区域篇、专题篇五部分。总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启了新的合作模式,激活了各种合作机制,创造了诸多合作记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全球之路提出的中国方案。分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产能、园区及体育文化领域合作。国际合作篇讨论了中国与中亚、南高加索、西亚、南亚、非洲及北欧等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区域篇着重分析了北京、江苏、福建、四川、内蒙古、广西及宁夏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和实施情况。专题篇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央企合作、中亚合作、带盟对接、海外利益保护及国际舆情等领域的问题和前景。
《中国腐败高发期及治理研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腐败高发期及其治理方略研究》立足于基本史实,系统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败高发期的缘起、表现和治理方略,总结了毛泽东、党中央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治理高频腐败的成功经验。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的“三反”“五反”运动,是由增产节约运动演变而成的有效的反腐运动。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不间断地开展了一系列反腐斗争,清除了腐化分子,教育了全党干部,将腐败频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政治清明时代。
作为一本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著作,《公共管理前沿丛书:预防腐败》始终以预防腐败为主线,集中对于腐败行为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深层规律,这些技术性因素是腐败得以产生的关键,因此成为《公共管理前沿丛书:预防腐败》研究的重点。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提出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之后用三章分别分析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的总体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前四章构成了本书的理论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基于“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着重剖析了工程建设领域和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的预防建议。
《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研究》这本书倾注了作者刘汪楠的大量心血。本书在剖析国企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新兴的风险管理科学与古老的反腐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构建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联机制,为破解国企反腐难题找到了一个新的有效抓手。该书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设计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程序,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流程控制,并把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同步融人业务流程之中,查找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廉洁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建立起廉政建设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洁风险实施控制,从而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腐败与腐败治理是当代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共同话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曾经经历过一个腐败严重泛滥的阶段,且腐败高发期都无一例外地集中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转型时期。本书集中讨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在转型时期的腐败状况和腐败治理经验,探讨转型期腐败的内在动因和治理路径,进而投射到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中国,探寻中国式廉政的道路和模式。
无
本书应用“腐败频度”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概括腐败的基本状况,以便于说明腐败现象高发与低发的态势,准确地预测腐败的趋势,并为遏制腐败的高发势头提供依据。所谓腐败频度,简单地说,指的是腐败发生的频率、规模、幅度、强度与烈度等。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特定时间内的社会特定层级中腐败行为发生的规模、涉及的范围、参与腐败活动人数的值与相对值等量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指特定时间内的社会特定层级中腐败行为的烈度、强度等质的规定。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准确理解和适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恰当把握执纪政策界限,提高事实认定、证据甄别、定性分析等实务操作能力,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律审查实践,聚焦纪律和审查重点编著本书,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纪律审查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偏重于纪律审查理论,主要阐述了纪律审查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分类、证据对象、证明标准等,以及收集、鉴别、运用纪律审查证据的原则。下篇侧重于纪律审查实践,依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大纪律进行分类,结合纪律审查实践中的常见违纪行为,逐一阐明每类违纪行为的立规本义、违纪构成要件、收集运用证据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的把握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