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要义。本书是一本介绍清廉中国建设的专题论文集,作者从清廉中国理论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剖析了各地在廉政建设和纪律建设方面的好做法、金点子,梳理了我国反腐败建设层层推进和提出建设清廉中国目标的历程,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的清廉中国建设的实现路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清廉中国与反腐败国家战略、论反腐倡廉建设、论权力制约和监督、论坚守党的纪律、论勇于自我革命。
本书具有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特点。书中知识点以指导执纪审查中具体的业务工作为主要着眼点,侧重于方法论的教学,传授案件审查的技巧。在知识点上精心择选,服务实战,重点突出违反廉洁纪律类案件审查中的要点和难点。以最短的篇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既简明扼要、易学易懂,又便于上手、速学速成。手把手教怎么去做,一句句教怎么去说,力求使执纪审查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吸收、运用,充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报告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清廉评价的学术体系、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环境净化—制度践行—监督评价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要真实把握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民众对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落实情况和反腐倡廉实际成效的真切感受,需要开发与运用适合我国政府运行环境、过程和关系的清廉调查、评价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没有像许多评估报告那样做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而是定位于为浙江省的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徐图以小窥大。同时,评价过程和结果发布完全采取学术研究和民间评价的方式进行,其目的不是给各县(市、区)做一个廉政建设的简单排名,而是希望能建立浙江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公众感知数据库,对我省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起到预警查遗、咨询服务作用。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廉
本书从国学经典中精选有关清俭廉明的经典句子,并将之分为廉俭至德、节俭养廉等九大类,揭示原典中的廉政理念和文化意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以有利于促进当下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建设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本书融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和执政智慧。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准确理解和适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恰当把握执纪政策界限,提高事实认定、证据甄别、定性分析等实务操作能力,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律审查实践,聚焦纪律和审查重点编著本书,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纪律审查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偏重于纪律审查理论,主要阐述了纪律审查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分类、证据对象、证明标准等,以及收集、鉴别、运用纪律审查证据的原则。下篇侧重于纪律审查实践,依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大纪律进行分类,结合纪律审查实践中的常见违纪行为,逐一阐明每类违纪行为的立规本义、违纪构成要件、收集运用证据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的把握界限。
本书围绕国企工作实际,采用问答形式,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解读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有关制度、规定,以及违纪违法、腐败犯罪及相关纪法知识等。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国有企业开展廉洁教育、纪法教育时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国企人员廉洁从业的案头工具书。
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实用手册编写组编写的这本《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实用手册(第2版)》收集了与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廉洁从业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纪律和规定,按方针与政策、准则与纪律、企业法律与制度、企业监督与管理、建筑市场管理、财务制度与资金监管、审计监督、职务违法犯罪查处与防控8个方面分类归集整理,突出全面性、逻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基本覆盖了目前国企党建、经营、管理、监督的各个方面。 本书可作为国企人员案头用书和辅助读物,供国有企业开展廉洁教育、法纪教育时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工具书,供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国企腐败防治工作时参考。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从古到今,我们既有一部清官谱,也有一部贪官谱,正反相照,颇足借镜。为政清廉的人各有不同风格,有的慎独不取,有的体国恤民,有的清操励节,有的俭约朴素;为政贪婪的人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置名节、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 古代廉政制度及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遗产。其中,官职设置上的相互制约,理想道德教育与法制规范相结合,严厉惩处与细密防范相结合,廉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等有益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腐败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古来有之,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恶习都未曾被有效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腐败已不再是随文明而至的少量尘埃,它已成为对国家乃至对世界安全的一种灾难性威胁。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不仅是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挑战。 人类文明在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之间是有鸿沟的,社会学尚是年轻的学科,而“腐败学”更是完全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很早就有人对腐败作出了理性的思考,但对腐败问题的科学研究仍只是零星地散见于邻近的社会科学之中,远未被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显然与当前反腐的迫切性很不对应。萨塔罗夫的这本《反腐败政策》则是一本少有的运用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腐败问题的科学论著。 《反腐败政策》透过历史的镜子追溯腐败的本质
众所周知,日本公务员队伍高度廉洁。然而,这并非自然天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而是战后日本各界与腐败现象斗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结果。本书以“战后腐败案”为例,细致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精彩评述。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时刻比照中国廉政建设现状,是研究日本腐败问题的填空之作,对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汤本渊(中国驻日公使衔参赞):我国与日本战后的工业化历程十分相似,中日两国在社会公共项目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比性,因而产生腐败的温床在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如何由
通过深入的腐败犯罪现象分析,可以从社会管理、治理、控制的角废解剖犯罪,查找腐败犯罪的社会原因,为化解、消除矛盾,创新管理机制、制度,促进政府廉洁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对腐败犯罪现象的深度分析、评价和估量,还有助于对腐败犯罪现象的状况作客观评判,制订或调整策略、对策与措施,调整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刑事政策,去防治腐败犯罪,并解决相关社会性问题。 在《透析十大腐败犯罪现象》中,笔者柳晞春尝试着对腐败犯罪现象作专门而系统的归纳、研究和分析,尽管可能不够深刻、透彻,但基本的方面都已涵盖。本书对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腐败犯罪防治工作,对政府部门制定或调整社会政策以更好地管理社会,对开展社会研究和社会工作,起到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