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抗日战争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锤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觉醒、新升华,也使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智慧加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深刻把握敌我优劣的各种要素,深刻分析战争进程阶段转换以及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深刻认识到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主次关系和复杂交织,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展现出高超的战略智慧和领导力。《胜利的启示》从近现代中国历史,特别是战争史中总结、分析赢取战争的条件要素及胜利的启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不能忘却的艰难历史;第二部分,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第三部分,必须牢记的历史教训;第四部分,必须肩负的使命责任。
首次披露在20世纪末国际国内风云际会的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如何开启了惊动世界的最重要的一次南方视察。这次视察意义重大,就像小平自己到深圳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在重要关头,我还是要说话的”。披露了当时小平讲话的真实内情,除了众人皆知的小平南方讲话精神之外,还有在中央文件中找不到的一些讲话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讲述了这位世纪伟人在南方视察中的风采,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生动、风趣、激动、感人的画面。记述了1984年小平同志首次到深圳视察时的真实情景。讲述了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人民日报》没有记者跟随,新华社没有要求发稿,邓小平本人也不同意公开宣传报道他的重要谈话的情况下,《深圳特区报》是如何智慧地“破例”宣传了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精神实质,由此引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大事情。讲述了在没有正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在收集、研究大量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并对新世纪的中国安全战略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构想。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的框架结构基本上本着综合--分散--再综合的原则,首先以总论的形式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系统阐述,然后分析中国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尽管中美两国远隔重洋,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美国是中国的邻国,而且是的邻国,美国因素在中国的安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设专章论述。台湾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祖国统一的核心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安全环境中的爆炸性因素,理应设专章论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按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俄罗斯及中亚四大块,每个方向的地缘特点和影
编者在编写《红流纪事》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已出版的党史书籍。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直书。严格地说,这套书还不算是一套学术著作,而是一套近乎通俗性的读物。 《东北大决战(辽沈战役)》(作者陈毓述、主编武国友)是其中一册 《东北大决战(辽沈战役)》讲述了“大战机初现”、“林彪的犹豫和决断”、“雷霆万钧克锦州”、“塔山阻击战”等历史事件。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自2020年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从百年党史中吸取丰富滋养,借鉴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这“三力”的科学内涵、主要特征、构成要素、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如何提高等,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语言通俗生动,是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如何提高这“三力”的生动读物。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是保障。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本书立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重点介绍了脱贫攻坚时期抓党建促脱贫的做法与经验,阐明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组织振兴工作的重大价值与意义,并介绍了全国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兰考县党建引领"脱贫奔小康"的经验,树立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样本。
《施肇基早年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自儿童时期起,到1914年出任驻英国全权公使时期的经历。具体内容包括:幼年时代、留美时期、武昌时代、考察欧美宪政之行、任职京汉竟奉铁路局时期、在哈尔滨任滨江关道时期、任职外务部时代、民初居京时代,前有自序,后附有自定年谱。 1922至1945年间,作者金问泗任职外交部、担任驻荷兰公使、驻荷兰全权大使、驻比利时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在《外交工作的回忆》中,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经历、见闻、感想,是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为结构主轴,以我国西南地区9个贫困村为研究案例,对案例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领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层实践探索进行介绍,对其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剖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突出了"为何衔接"和"如何才能更好衔接"的主题,凸显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为参与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创新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论文集,涉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沿思考、优选治理体制变革中国方略、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讨等内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主要撰稿人有袁南生、王义桅、王存刚、高尚涛、胡勇凌胜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