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外交》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外事回忆录。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记录了与各国政要的私人交往、应对各种外交问题的丰富经验,并首次披露美国炸馆事件、 911 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内幕。 中国外交真相 《说不尽的外交》披露了中国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决策和谈判过程,包括中俄边界谈判、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的外交斗争,在联合国的涉台外交斗争等幕后细节,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并*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外交的布局、本质、原则及新内涵。 外长的成长之路 李肇星首次在《说不尽的外交》中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使馆随员,经过历练和考验,一步步担当重任,成为外交部长的历程:多次留学未遂;肯尼亚七年献青春,莱索托*次做 一把手 ;联合国开会乐趣多(日本大使睡着了,美国外交官愤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对其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社交媒体平台真实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应用到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本书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有助于发现用户微观行为与宏观信息扩散趋势之间的关系,揭示信息干扰对信息传播规律的影响,理解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演变机制,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实证评估提供了方案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应对全球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文化外交是现代外交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美国早已把文化外交纳入到国家总体外交之中。探 究美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化 外交,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目标 ,而且对于认识中东国家对美国 文化外交的应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文化外交 理论的研究,推动文化外交的学 科建设有重要意义。郭威编著的这本《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的文化外交》从教育交流、艺术交流、倡议 互动和大众传播等四个方面进 行具体实践及案例分析,全方位论述了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活动。 揭示了美国文化外交未能改变其中东政策的本质,并 且,其在执行导向、交流方式、 管理因素、具体投入,以及文化外交工作人员等方面 都暴露出了局限性。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学者对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研究置于白宫尤其是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忽视了美国国务院等机构的作用。本书根据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档案资料,以及历史活动参与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资料,解释尼克松**个总统任期内美国国务院在外交事务中职权的形成,梳理它在中美关系缓和历史进程中(1969~1972)的政策设计和外交努力,并评价它的作用。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获德国历史学家协会奖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 一带一路 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带一路 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多存在政局不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投资营商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发风险较多,且据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 走出去 的企业对海外市场认知不足、合作规划盲目、风险意识缺乏等,往往由于罔顾风险导致项目受挫甚至失败。 一带一路 要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对风险的研究与防范是一项重要议题。当前,大数据技术愈发成熟,应用领域愈发广泛。基于大数据的 一带一路 建设风险防范通过对全面、强相关、实效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交叉验证、关联分析及异常点分析等思维方法,及时跟进 一带一路 投资目的国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近期新增订本)》运用历史考证学、语言学、地理学及国际法原理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历史及现状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为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提出了如山的铁证。通过对历史资料深入发掘、缜密辨析、周详考订,获得众多新突破。难能可贵的是运用日本方面的图籍证明钓鱼岛并非归属日本,对日本声称领有钓鱼岛的论据作了有力反驳。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近期新增订本)》曾先后于1998年8月在香港明报出版社,2007年4月在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郑海麟近期新研究所得、“保钓”近期新形势及各家评论等内容。
俄罗斯谚语云:莫斯科并非一下子就建成的。中俄关系今天的成就是几代人共同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周晓沛主编的《我们和你们(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俄文版)》一书生动讲述了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书中各位作者虽然职业各异,年龄不同,但都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记录自己在俄罗斯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感所悟,清晰还原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俄(苏)关系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对中俄关系美好未来的良好期愿,可谓“以大视角写小故事,用小故事抒大情怀”。
周边地区是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首要"地区,周边外交在中国国家外交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的周边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挑战既来自外部大国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周边事务的干预力度加大,也来自周边部分邻国对中国快速崛起产生的疑惧和担忧。为此,必须正视中国周边地区进入动荡升温期和矛盾多发期的现实。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从公元1世纪直至20世纪中西两国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并对跨入21世纪以来中西两国关系的新发展进行了概述。
【新华书店旗舰店】 中意友谊之《桥》: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成员笔下的《今日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琳 著 原价 ¥98.00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