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概述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成就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战略机遇期和全球化转型的深入剖析,重点论述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问题及战略选择,归纳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与新思路新主张新方案,审视中国现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国外交的多目标战略与战略排序,明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的使命任务。本书对于彰显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和世界情怀,展示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作为 金冲及文丛 中独特的一卷,与文丛中金冲及先生的其他个人著作不同,它源自于他40年前对新中国外交重要人物乔冠华的深度访谈记录整理。1981年,在撰写《周恩来传》的过程中,金冲及先生广泛搜集资料,乔冠华作为关键受访者之一,分享了大量珍贵的回忆。如今,这份尘封四十年的访谈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终于得以出版,向读者呈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 从1981年6月至11月,金冲及先生在乔冠华位于史家胡同的寓所中进行了七次深入的访谈。乔冠华以其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回顾了1950至1975年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工作,重点讲述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故事、日内瓦与万隆国际会议上的外交风采,以及尼克松访华等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时刻。其口述内容细腻入微,尤其是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复杂细节与中美关系破冰的始末,为研究新中国外
本书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以 时代背景 理论创新 实践展开 战略布局 为逻辑链条,从统筹两个大局的视角评估外部环境,探究中国在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 和地区合作中的战略作为,以及应对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可能路径,并把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向。本书强调,应研究国际形势演变,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对百年变局深化演进,立足长远进行谋划,运筹中国战略新布局,推进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布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对其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社交媒体平台真实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应用到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本书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有助于发现用户微观行为与宏观信息扩散趋势之间的关系,揭示信息干扰对信息传播规律的影响,理解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演变机制,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实证评估提供了方案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应对全球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 双一流 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论述了3 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别探讨了域外器物、植物、动物和香料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获德国历史学家协会奖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分为两个子系列:《年度综述》和《前沿报告》。《年度综述》按一级学科分类,每年度发布,《前沿报告》每三年发布,并都编撰成书陆续出版。学科《年度综述》内容包括本年度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代表作;学科《前沿报告》内容包括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三年来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理论观点与方法、重大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黄梅波、徐秀丽、毛小菁主编的《南南合作与中国的对外援助案例研究》汇集了中国对外援助领域的专家学者收集整理并分析的14个中国对外援助案例。每篇案例研究在对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概况、特点、效果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南南合作特征,体现了新兴市场国家在援助理念、援助原则、援助方式以及援助效应等方面与传统援助国的不同。本书是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hinaIntern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Network,CIDRN积极参与南南合作研究网络NetworkofSouthernThink-Tanks,NeST有关新兴市场国家南南发展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杨闯教授等所著《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系统的外交学教材。这本教材在*编 《理论篇:外交原则与制度形成》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外交的历史和发展,其中专门阐述了古代东方国家的外交特点,讨论了近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外交惯例与方式,从理论上描绘了一幅外交的整体图像。 在第二编 《实务篇:外交实务与业务》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类外交机构和业务,从结构上分析了外交决策和执行、外交交涉与谈判等实际外交活动,同时,也从多边外交视角介绍了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一般性的国际多边活动,包含了非常实用的外交实务内容。另外,在这一编中,专门讨论了外交调研问题。对于所有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来说,外交调研都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使馆调研又是一线的直接调研,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第三编 《实践篇:当代国际舞台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一书基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近40年演变历程,内容包括对外开放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抓住战略机遇期,开创外交新局面;构建立体布局,彰显大国特色四方面内容。全书以前言、结束语及24章的篇幅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成就及经验。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由张铠著,系统地回顾了从公元1世纪直至20世纪中西两国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并对跨入21世纪以来中西两国关系的新发展进行了概述。本书曾荣获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贝尔女王十字勋章”(La Cruz de Oficial de la Orde ride Isabella Catolica);其后又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三等奖”。自从中国与西班牙建交进入第四个十年,双边关系已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正处于“历*好的时期”。因此就中西建交后第四个十年双边关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史志之,显然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又进行了增订,并以此作为对中西建交40周年的献礼。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 中埃都是文明古国,万里长城和金字塔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奇迹,古丝绸之路成为联接中埃两国的重要纽带,谱写了永载史册的经贸和人文交流篇章。1956年,埃及又成为*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本书融入对中埃两国有着深刻了解的两国及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对中埃关系建设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详实生动的案例和专家学者的亲历,诠释了中埃关系为何稳健快速发展,未来中埃关系如何更上一层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本书通过中埃关系建设者们的亲历和记录,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为中埃友
《和平·和谐·合作:中国外交十年历程》分别从外交思想的发展、外交战略与布局的完善、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软实力”与外交为民等五大编内容开始全面介绍中国外交十年的艰辛历程。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系统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层群众自治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对于基层群众自治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价值。
童星教授的《中国社会治理》一书是一部聚焦社会治理、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的精品力作,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大问题。 全书首先植根中国社会治理现实,提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风险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紧迫,应急、减灾、维稳模式亟待创新升级;二是开放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融入需求强烈,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亟待改革;三是多元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公平公正需求强烈,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利益倾斜的政策亟待更新;四是虚拟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表达和自我实现需求旺盛,网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亟待创新。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三大目标,即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治社会,并强调实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报纸、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公众舆论成为影响内政外交政策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涵义难以界定,且在国际史研究领域受到忽视。本书详细分析了五个案例,包括:英国公众舆论与1919年的巴黎和会、法国公众舆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绥靖政策、美国公众舆论与越南战争、全球公众舆论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欧洲公众舆论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试图说明公众舆论是如何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特别指出,公众舆论具有独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容易受到引导与利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希望通过本书鼓励学者和学子在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这一日显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书是中央机关的讲话、文章、调查报告汇集成书出版,其内容有一部分是公开发表过的,大部分则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其中包括关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关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生产生活问题,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问题,关于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推行住宿制办好教育问题等等,都是作者在多年的学习、工作和调查研究过程中,对民族工作、民族理论的一些思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