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认真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方违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关义务;中国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白皮书介绍,中美两国建交46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中美正常经贸合作。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方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中方
《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探讨的中国外交转型主题,与 创造性介入 的中国外交新态势,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心论点是: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需要国内合适的氛围与条件,那就是与全球进步时代相适应、相一致的深刻社会转型,需要外交体制机制自身的反省与改进。也因此,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的社会基础如何?外交工作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外交转型要朝着什么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单行本。2024年5月3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宣布,中方将于2026年在中国举办第二届中阿峰会,中方愿同阿方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构建“五大合作格局”,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阿拉伯谚语说,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中方将继续同阿拉伯朋友一道,弘扬中阿友好精神,团结共创未来,让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大道充满阳光。
本书从海湾战争亲历者的角度记述了海湾战争前的紧张局势,相关国家外交策略;作者跟随钱其琛与美国、伊拉克、科威特、埃及、沙特、约旦等国家的首脑、高级官员进行斡旋的细节;战争开始后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的军事行动和惨烈交战过程,以及战后伊拉克平民的悲惨生活等。
《施肇基早年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自儿童时期起,到1914年出任驻英国全权公使时期的经历。具体内容包括:幼年时代、留美时期、武昌时代、考察欧美宪政之行、任职京汉竟奉铁路局时期、在哈尔滨任滨江关道时期、任职外务部时代、民初居京时代,前有自序,后附有自定年谱。 1922至1945年间,作者金问泗任职外交部、担任驻荷兰公使、驻荷兰全权大使、驻比利时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在《外交工作的回忆》中,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经历、见闻、感想,是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参考资料。
单行本
目前对于中国外交研究的论著相当丰富,而对中国多边外交或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专门研究非常薄弱;仅有的涉及中国多边外交的专著和教材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领域,而对具体的多边外交领域发展方面难免不够系统和缺乏针对性。因此迫切需要从多边外交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外交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选题意义之所在。《中国多边外交》正是在中国多边外交迅速发展与国内外对中国多边外交研究需求不断高涨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因应国家外交发展的需要,顺应不断强化多边外交地位与作用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普及外交知识,宣传多边外交成就和弥补国内多边外交教学的不足,为人才培养及促进学术交流作出一点贡献。
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等。从各种角度表达中国国情,说明国家政策,展现中国文化,其实质就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
《施肇基早年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自儿童时期起,到1914年出任驻英国全权公使时期的经历。具体内容包括:幼年时代、留美时期、武昌时代、考察欧美宪政之行、任职京汉竟奉铁路局时期、在哈尔滨任滨江关道时期、任职外务部时代、民初居京时代,前有自序,后附有自定年谱。 1922至1945年间,作者金问泗任职外交部、担任驻荷兰公使、驻荷兰全权大使、驻比利时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在《外交工作的回忆》中,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经历、见闻、感想,是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参考资料。
《中国外交与北京对外交流研究报告(2016)》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靠前关系与中国外交”部分提出了靠前政治中的关系理论、分析了中国外交的重大问题;“城市外交与城市形象”部分论述了北京市城市外交实践,对国外大都市城市外交的经验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对北京市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对北京市城市形象通过国外主流媒体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部分论述了北京市对外国记者和外国留学生的管理机制;阐释了北京市品牌企业的发展、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民国时期北京市使馆区的变迁。
徐国桢编写的《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 是介绍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8年济南惨案为止中国 外交所遭受的失败情况,详细介绍每件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损失三大要素,系统地、专门地研究资本主义 列强的侵略对中国及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损害,以惊 醒国人莫忘国耻。
本书是中外知名学者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研究,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视角新颖,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当前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富有现实和启发意义。
本书通过梳理清代中国与属国,如朝鲜、安南/越南,清朝与邻国,如俄罗斯,以及清朝与互市国英国之间的关系,重新探讨了清朝固有的外政制度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围绕着通商交涉层面,选取清代中国与上述属国、邻国、互市国的不同态度,进而探讨从清朝建立开始直到1980年代左右,在清朝传统对外观念下的固有外政运作机制,说明清代中国的多元对外关系,绝非以往朝贡体系论所说的只存在朝贡关系。
.
《中国民间外交的基层力量——中国社会组织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民间外交在整体外交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就民间组织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何种积极效应进行了研究。作者选取了8个在环保、经贸、人权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组织,基于对这些组织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这些组织提供的相关资料,详细介绍了这些组织的概况、运作特征、具体的对外交往、对外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这些社会组织当前发展中的困境。通过对这些组织的介绍,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组织是整体外交中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国家利益的积极维护者、政府间外交的友谊补充者、国家形象的多元塑造者的角色。但要想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政府还要在合法性身份赋予、有效突破资源瓶颈及提高国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 更重要的是
周晓沛编著的《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了:他先后参与中苏边界谈判、国家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苏联解体后的建交谈判及高访。 他当过科员、处长、司长、公使、大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 他在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任上奉献了自己的大智大勇。 他曾为中国首次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尽心尽力,也对能源外交献言献策。 他走万里学万里:向领导学,向群众学,向部下学;向伙伴学,向对手学;向成功学,向挫折和失败学……他从农村鞋匠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的优秀外交官。 他的亲历、思考、记录,告诉你外交官的真实生活,以及新中国外交的诸多细节。 本书适读人群:外交工作者,外交院校的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感兴趣的读者,普通喜欢读人物传记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