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本书在回顾权威和主权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新概念 关系等级 ,认为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契约以将主导国与服从国联系在一起。*终形成的等级制将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该书主要着眼于美国领导下的当代世界的等级制,作者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功能与政治秩序的局限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将 等级 这个概念重新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 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 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 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 解密 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 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 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 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 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保罗 肯尼迪可被称为近20余年来享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他脱颖于富有历史/哲理思考传统的英国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界,以《大国的兴衰》等著作显著地丰富了对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微观探究和宏观认知,体现了对战略与其多方面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且以出从的总体展示能力和恢宏文才,打动了从国务活动家到一般学人的甚至普通公众在内的无数读者。主编1991年《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构成他的杰出成就之一,因为本书近乎里程碑式地代表了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当代的首要关键性发展。 本书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其根本的政法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就大战略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须争取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深思熟虑的平衡。
本书是我国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所撰写的一本外事礼仪专著。全书分基本守则、个人礼仪、接待礼仪、出访礼仪四部分,涉及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外事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书可作为外事部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涉外人员案头参考之用。
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 霸权 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 霸权 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 霸权 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 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与相关度也越来越高。世界格局在向多极化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新旧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更加复杂化,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维护安全。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具有挑战性——核武器扩散、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恐怖袭击、疾病蔓延、自然灾害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存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各类武器破坏性增大、疾病借助现代化交通条件迅速传播以及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借助便捷工具同样快速蔓延等因素的存在,使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升级且极具复杂性,进而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难度。联合国大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联合国大会
这场思想对谈始于2019年的夏天,恰逢国际关系学科一百岁的生日。百年以来的繁盛也因其盛大而陷入迷茫,无穷无尽的困惑在两位对谈人的脑海中涌现 量子力学与国际关系会产生怎样的联结?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微博、抖音与国际政治有什么关系?国际关系与人的联系在哪里?。 资深学者王逸舟老师以 介入的旁观者 的身份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学科的发展,看一看我们积累了什么、重复了什么、突破了什么、忘记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青年学人严展宇受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他从大众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从国际关系中找回 大写的人 ,建立起国际关系与人性、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连接。在他的讲述中,国际关系充满着想象力,能激发普通大众强烈的好奇心。
《亚洲新秩序》为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的专题文集。作者长期研究亚洲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本书所讨论的亚洲国际关系局势问题,为其研究成果精华。 本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系统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讨论西方秩序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以及西方秩序变化对亚洲各国家与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讨论全球化状态下亚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围绕中国崛起来讨论亚洲地缘政治秩序。全书系统性强,结构层次清晰,从世界背景,到亚洲背景,再到中国,层层深入细化,特别是第三部分对十四个与中国崛起有关的重要国际关系问题的剖析,诚为中国外交研究的提纲挈领的文章,其学术价值非常高,影响巨大。
近代中外商约的谈判与订立,鲜有人论及。同类专论,亦属少见。《晚清商约外交》是王尔敏先生独具匠心的力作。作者积数十年之功,在梳理众多原始档案与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晚清七十年间,中国与西方列强在重大政治事件以外所签订的种种通商条约,论述了商约签订的经过,列强的勒索与愚弄,以及不平等条款的形成,中国利权的侵损。指出:“晚清七十余年间,中国每年之商税漏卮即可抵得上一次鸦片战争之赔款……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因乃著此书,以为国人提示另一种外交领域,其严重性有过于战败赔款。”本书立论有据,论述缜密,资料详实,均见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及史学素养。
本书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古达舍夫 里萨特 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字: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 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以非凡的理论勇气、经验和智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并对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邓小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会见各国首脑就达300多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病重前的十多年时间里,邓小平先后六十多次会见各国首脑。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使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 作为一位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的政治家,邓小平一直是中外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1980年8月,邓小平应邀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的专访。这次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访谈,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更被中国新闻界奉为经典。1986年9月,邓小平唯
21 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
余太山等主编的《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Ⅱ)》的出版得到这个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主要由内陆欧亚史、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和环太平洋史组成。
本书着重梳理了20世纪万隆会议之后十余年间,在以亚非合作为主轴的第三世界去殖民化与解放运动高潮时期里,中国对 亚非团结 的认识与实践。这种实践通过亚非国家间互助与合作的形式,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去殖民化,同时,特别突出了文化交流与协作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一种在亚非合作框架下的文化去殖民化运动。这种文化去殖民化的理想与实践,有希望将广大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塑造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两个世纪以来,亚洲沦为世界历史的旁观者,手足无措地面对西方商业、思想和力量的冲击。但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亚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据达18个世纪之久的舞台的中心。 那么,亚洲是如何崛起的呢?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力量,做好成为未来全球领袖的准备了吗?历史告诉我们,新的力量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西方又将如何应对亚洲文明的复兴呢?马凯硕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